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隨著民營經濟促進法于5月20日起正式施行,民營經濟正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
專家指出,銀行業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優化信貸流程、創新金融產品,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服務效率,構建多方協同的金融服務生態,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加精準、靈活、高效的金融服務。
優化信貸服務 破解“首貸難”問題
融資是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融資貴融資難也長期困擾民營企業,成為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的一大難題。
“大型民營企業通常是各行業的龍頭,市場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相對較強,獲得金融資源支持的能力也相對突出。但大量中小微企業正面臨著融資挑戰。”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表示。
“首貸”是打通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最先一公里”。“首貸”成功,企業再次獲得貸款的可能性將大幅提高,而且貸款利率有望下行,貸款速度將會加快。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認為,應該將破解“首貸難”作為支持民營小微企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抓手,花大力氣從體制機制、基礎設施、產品服務、考核激勵等方面采取針對性措施。
“比如,商業銀行可制定更加明確的‘首貸’投放計劃,在信貸規模、內部資金轉移價格等方面進行專門安排;主動破解信息不對稱,加大行內數據整合應用,并對接支付類數據、政務類數據、商務類數據等‘替代性數據’,研發針對性產品,更好滿足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需求。”董希淼說。
創新產品服務 用科技重構金融生態
近年來,金融科技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深度重構金融生態。
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民營企業,加強產品和服務創新是關鍵環節。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金融學特聘教授巴曙松表示,面對技術浪潮,銀行業必須主動擁抱變革,將金融科技與服務民營經濟有效結合。
巴曙松認為,銀行可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搭建智能化融資服務平臺,借助大數據分析,瞬間抓取企業的經營流水、納稅記錄等多維度數據,自動生成風險評估報告,壓縮審批周期,提高信貸投放效率。
“銀行可以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民營企業的經營狀況、信用歷史等進行深度分析,提升服務精確度。此外,還可以構建更加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提高風險識別、評估和預警能力,確保金融安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道許說。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溫彬指出,銀行業可以重點聚焦人工智能、互聯網與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新能源與清潔技術、半導體及“卡脖子”關鍵技術等國家戰略和科技前沿領域,加大研究投入力度,通過深度研究賦能科技領域的民營業務,推動相關領域做深做透,助力民營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凝聚發展合力 提升民企自身能力
日前,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全國工商聯發布《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倡議書》(以下簡稱《倡議書》),在提出優化信貸服務、加強產品創新、改進服務協同的同時,還就凝聚發展合力重點提出倡議。
“銀行業服務民營企業并不能只關注供給側單向維度,也需從提升民營企業自身能力出發來著力。”楊濤認為,在實踐中,貨幣與信貸供給暢通的難點已經不在于供給側,而是在經濟下行壓力的挑戰下,逐漸轉向企業與項目的需求側。
《倡議書》提出,應幫助民營企業優化內部治理結構,提升經營管理能力,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要致力發揮金融機構的專業能力與資源統籌能力,努力幫助民營企業提高金融“有效需求”。
專家建議,銀行業金融機構、民營企業和各類非銀金融機構、中介服務機構應針對《倡議書》所列痛點,協同發力、互促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