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王淑粉)丹鳳縣聚焦糧油生產核心環節,以技術創新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半年答卷”,一系列農業新技術、新模式正加速轉化為豐產增收的現實圖景。
科技落地,筑牢糧油生產根基。丹鳳縣精準發力,為不同作物量身定制增產“良方”:玉米“增密度”、大豆“良種勻苗增粒”、馬鈴薯“增密增肥”、油菜“一增三控”。這些技術已從紙面走向田間,落地生根。在庾嶺鎮、蔡川鎮,兩個千畝馬鈴薯高產示范方引領風潮;全縣28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點,特別是4個縣級核心點,輻射帶動面積達2.15萬畝;龍駒寨街道古城嶺的“水肥精準調控”展示區里,膜下滴灌技術讓玉米根系扎得更深,配合“一噴多促”等配套措施,節水節肥效果顯著。此外,龍駒寨等5個鎮(街道)積極探索油菜—旱稻輪作新模式,千畝示范田展現轉型活力。
服務升級,暢通技術傳播渠道。技術推廣離不開高效服務支撐。丹鳳縣構建起立體化農技傳播網絡:線下52場集中培訓覆蓋4000余人次,發放資料1.2萬份;線上通過直播、短視頻、公眾號推送,觸達2萬人次;150余次田間指導精準解決農戶難題。組織外出學習開拓視野,同時借力電視臺、廣播、報紙及“學習強國”等平臺廣泛宣傳,半年發布稿件20余篇、短視頻20余個,技術信息推送覆蓋30萬人次,顯著提升農戶參與熱情。
綠色轉型,引領農業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13.99萬畝,覆蓋率達98.2%;發放生物有機肥425.1噸、各類配方肥727.92噸,推動化肥使用量減少1.21%。病蟲害綠色防控面積達5.5萬畝,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52%以上,農藥使用量同步下降1.5%。
固本強基,夯實農業生產命脈。耕地質量提升行動扎實推進。4個長期耕地質量監測點運行良好,新增酸化土壤監測點5個、市級固定點6個;土壤普查工作成果豐碩,完成表層樣點檢測審核428個,剖面樣、水穩團樣33810項次,建立可信數據樣品清單8354個,為精準提升地力奠定科學基礎。
體系優化,激活基層服務效能。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持續深化。全縣優選特聘農技員16名、基層信息員72名,組織業務培訓4次提升隊伍素質。“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農戶”服務模式不斷完善,線上線下累計開展技術指導300余次,解決生產難題40余個,服務精準度與實效性顯著增強。
嚴把關口,守護糧食安全底線。筑牢植保防線成效顯著,3個病蟲害監測點高效運行,發布預警信息6期;統防統治面積達7.5萬畝次,建立小麥、馬鈴薯等作物綠色防控及統防統治示范點,帶動全縣專業化防治覆蓋率超52%,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超55%。植物檢疫嚴格有力,復檢種子391噸,復檢率超95%。
種業振興,注入源頭創新活力。種業振興行動穩步推進。完成6個門店9個玉米品種抽檢及2個海南送檢品種鑒定,結果均合格;高效完成187個備案單審核;全縣范圍內52份玉米轉基因田間速測結果均為陰性。建立馬鈴薯、玉米品種比較試驗田,加速良種篩選;地方老品種調查發掘8個優秀種質資源,為種業創新儲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