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書章
竹林關村黨員干部走上街頭開展“黨建引領鄉風文明”實踐活動
竹林關村志愿者在河道撿拾垃圾
仲夏時節,丹鳳縣竹林關鎮竹林關村桃花谷茂林修竹,小橋流水,景致宜人。竹海深處涼風習習,游客三五成群:或徜徉林間,呼吸清新空氣;或于茶舍品茗當地春茶;或探訪古渡口,感受文化傳承……在這個秦嶺深處的詩意村落,人們可深度體驗慢生活,領略淳樸鄉風與文明新風。
竹林關村位于丹江與銀花河交匯處,自古便是“水舟通荊襄,駝馬入藍關”的商貿水旱碼頭,因竹林繁茂而得名。全村常住人口840戶3038人,境內擁有桃花谷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城隍廟、紅三軍軍部舊址等,交通便利,區位優勢突出,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
近年來,竹林關村立足豐厚的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優勢,圍繞“生態富村、旅游活村、文化強村”的發展思路,致力于鄉風文明建設,加快農文旅融合發展,不斷推進秦嶺和美鄉村建設,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先后被命名為省、市文明村和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并于近日入選全國文明村鎮名單,成為新時代文明鄉村建設的典范村。
塑形:人居環境整治見成效
6月13日,記者走進竹林關村村民米忠貴的家。院子里,蘭花、月季、多肉植物與臺階下的盆景假山相映成趣,整潔的庭院生機盎然。米忠貴手持噴壺為花草澆水,見到客人,連忙招呼老伴劉桂芳沏茶。老人臉上掛著溫和的笑容,言語親切,讓人感受到文明村的和睦氛圍。
米忠貴今年75歲,平日與老伴在家生活,子女常年在外務工。閑暇時,他喜歡侍弄花草;劉桂芳則勤于收拾,家中里外整潔有序,一塵不染。村民王曉紅稱贊道:“米老熱愛生活,團結鄰里,樂于助人。他們家被評為‘五美庭院’,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近年來,竹林關村以黨建引領、村民理事會搭臺、群眾廣泛參與的模式,厚植文明沃土,提升鄉村風貌。借助桃花谷4A級景區創建的契機,村里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按照“路、景、院、業”一體化思路,拆除廢棄圈舍旱廁32個,修建小菜園25個、衛生廁所37個,鋪設巷道6條、污水管網5條,打造美麗庭院36個,改造宜居農房64戶。同時,收集村情民意70多條,解決環境整治、停車場建設、充電樁安裝、道路亮化等民生問題70多件。
村里還推行“院子文化+庭院經濟+鄉村旅游”新業態,引導村民結合自身特長發展小餐飲、小采摘、小茶飲、小民宿、小商貿等“五小”經濟,目前已有169戶參與。全年旅游接待量突破30萬人次,帶動300多戶年均增收1.1萬元。
通過“三互三共”(組織互建、黨群共管,發展互促、成果共享,困難互幫、和諧共創)模式,村里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聯系鄉賢的紐帶作用,完善機制建設、提升陣地建設、加強隊伍建設,還依托“一約四會”自治優勢,將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推動文明鄉風持續向好。
在黨員干部和鄉賢的帶頭示范下,村民自覺抵制陳規陋習,文明節儉辦事蔚然成風。如今,優良的生活習慣逐漸養成,淳樸向善的村風民風讓來訪者倍感親切。
鑄魂:文明鄉風浸潤百姓心
竹林關村自古便是商賈云集的水旱碼頭,來自豫、鄂、皖、晉、甘等多地居民在此聚居,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鄰里互助、團結友愛的淳樸民風。進入新時代,竹林關村充分挖掘古水旱碼頭的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資源,組織編撰出版了《商於古道之竹林關》《竹林關風情》等地方文化叢書,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傳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為提升對外宣傳影響力,村里精心策劃制作了旅游歌曲《我的家鄉竹林關》。該歌曲由陳建康作曲、陳朝權作詞、李淼演唱,以優美旋律和動人歌聲生動展現了竹林關的風土人情,深受群眾喜愛并廣為傳唱。這首展現文化古鎮歷史底蘊的原創歌曲榮獲全國最佳形象歌曲獎,成為古鎮的文化名片,進一步豐富了竹林關的對外形象。
“十星級文明戶”張孝安是竹林關村四組村民,現任村委會副主任,主要負責治安維穩、森林防火等工作。防火季節,他帶領護林員堅持巡山;汛期時,又組織人員巡查河道,默默守護村莊安全。他善于調解鄰里糾紛,深受群眾信賴。在家中,他悉心照料患腦梗的老母親,子女們也傳承了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等優良家風,事業有成。
竹林關村深入開展鄉風文明帶頭人評選活動,通過樹立可感可觸、可敬可學的身邊榜樣,以典型事跡教育感化村民,培育新時代文明風尚。村內組建8支志愿服務隊,累計開展政策宣講、文化會演、環境整治等文明實踐活動10多場,大力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的新風尚,引導群眾摒棄陋習、弘揚新風。近年來,竹林關村共評選出“十星級文明戶”1戶、“健康家庭”30戶、“五美庭院”9戶。
依托傳統節日,竹林關村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家書屋為載體,聚焦群眾需求,創新開展移風易俗、文藝演出、孝老愛親等活動。通過將黨的創新理論融入群眾喜聞樂見的小品快板等文藝形式,以身邊好人好事教育引導村民崇德向善。
教師程會芹是竹林關村村民公認的“好媳婦”。在七口之家中,她不僅操持家務,更要悉心照料73歲行動不便的婆婆。面對贊譽,她樸實地說:“做好妻子、媳婦、母親都不易,貴在持之以恒。”同樣令人敬佩的還有73歲的“好婆婆”王雙梅,她主動承擔起照顧兒孫、操持家務的重擔,為子女解決后顧之憂。在竹林關村,這樣的文明家庭典范不勝枚舉。
榜樣力量無窮,示范引領作用無可替代。今年以來,竹林關村已開展理論宣講、科技普及、移風易俗等文明實踐活動10多場,組織志愿服務8次,惠及群眾1000多人次。通過樹立身邊榜樣,引導群眾自覺踐行文明新風,推動鄉風文明建設落地生根。
富民:文旅融合拓寬增收路
文化是鄉村的靈魂。竹林關村以文化鑄魂,深入挖掘竹文化、桃文化、水文化等八大文化內涵,打造文化興村新格局。全村栽植翠竹300畝,四季常青;培育16個品種桃樹1500畝,20多萬株。每年桃花節期間,姹紫嫣紅的桃花競相綻放,成為省內外游客的熱門打卡地。
竹林關村還著力構建“一館一園一基地”文化矩陣:建成220平方米的家風家訓鄉賢體驗館,展示本土英烈和鄉賢事跡;改造提升村文化園地,打造二十四孝立體文化墻;依托紅三軍革命舊址,建設紅色教育基地。創新“家校聯動”模式,與周邊學校共建德育實踐基地,開展“傳承好家風”主題活動6場,惠及群眾600多人。
為推進古鎮文化旅游開發,竹林關村建成了文化展示、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綜合廣場和游客接待中心,廣場配備有音樂噴泉、桃花仙子雕塑、竹林關八景浮雕等設施。對商鋪進行分類規劃,統一設計制作了仿古牌匾,發展特色民宿、農家樂、商超賓館、土特產經營戶20多戶,打造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產業鏈,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增收20萬元,人均收入1.6萬元,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我們將文明創建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在促進經濟發展、法治建設、精神文明等方面持續發力,以優秀傳統文化滋養鄉風,激發鄉村活力,共創美好未來。”竹林關村黨支部書記徐海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