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日報記者 王佳偉
“圍墻拆了后,房間比以前更亮了,院子也寬敞了。”3月22日,在商洛市商州區城關街道安居巷小區,居民孫鑫陽高興地說。
安居巷小區始建于20世紀80年代,由19棟住宅樓組成。然而,由于建設年代久,缺乏有效管理和日常維護,影響了住戶的生活質量。
今年以來,商州區將安居巷老舊小區改造列為重點民生工程,通過環境優化、設施完善,全力推動小區從“憂居”邁向“宜居”。
近年來,商洛市立足秦嶺山水資源稟賦,確立了打造“中國康養之都”的目標,統籌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城市建設,一座生態宜居之城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小區空間從“無章”走向“有序”
“以前,小區院子的空地總是被一些堆放的雜物占據。小區環境整治以后,空間大了,還新規劃了停車位,比以前方便多了。”在商州區城關街道窯頭社區報社小區,住戶侯愛云說。
窯頭社區黨支部書記代朝利介紹,該社區不僅針對各小區環境衛生進行整治,還在社區打造休閑空間,為轄區群眾停車、運動、休閑提供方便。
類似的還有城關街道西街社區金泉小區。
金泉小區黨支部書記郭緒文介紹,小區始建于1998年。隨著時間推移,小區設施逐漸老舊,樓道隨處堆放雜物,公共區域也被居民占用,既影響環境美觀,又存在堵塞消防通道等安全隱患。
商州區委組織部聯合西街社區、金泉小區黨支部成立了金泉小區環境整治工作專班,利用小區公告欄、微信群等,廣泛宣傳小區環境整治的意義,引導居民主動參與小區環境衛生整治,共同維護良好的人居環境。
商洛市全面排查摸底所有小區自建柴棚等亂搭亂建情況,并建立臺賬,由各包抓單位負責,廣泛宣傳動員,累計拆除違建柴棚、破損門頭露臺等834處,拓寬內部道路2.62萬平方米,打通消防通道216處,清運小區各類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樓間雜物16.3萬噸,粉刷墻面34.37萬平方米,修復綠地和補栽苗圃11.2萬平方米,規整通信線纜16萬米,拓展公共生活空間,小區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基礎設施從“欠缺”走向“完善”
“小區原來沒有電動自行車充電樁,現在統一安裝了,既方便又安全。”商洛市小學家屬院居民王婷談起小區的提升改造,不停地稱贊。
商洛市丹江春曉小區此前也存在類似狀況。該小區物業工作人員介紹,中心城區居民小區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以來,物業在走訪業主的過程中了解到,現有充電設施無法滿足業主需求。后來在政府的統一規劃下,小區新建了充電設施。
近年來,商洛市區內新能源汽車逐漸增多。為了方便車主充電,很多小區安裝了新能源汽車充電樁。
窯頭社區還開設了鄰里食堂、便民小超市、書香閣、茶吧、暖心警務室、養生館、愛心理發室等,并新建了塑膠運動場,為轄區居民提供健身場地。
記者從商洛市政府了解到,商洛市利用拆違騰出的公共生活空間,補齊各類基礎設施短板,新規劃汽車、摩托車停車位7783個,實現電動車充電樁全覆蓋,更新和維護供氣、供暖、供水、排水管道1.61萬米。
同時,商洛市因地制宜增加公共服務設施,有條件的小區新建社區服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13個,開辦社區鄰里食堂、便民小超市、快遞驛站、書香閣、茶吧、暖心警務室、養生館、愛心理發室等便民服務點121個,投入自助凈水機和無人售貨機、售藥機126臺,增設垃圾分類箱5766個,有效解決了居民用水、用電、用氣、取暖和停車的難題。
管理服務從“被動”走向“主動”
“這套管理系統對中心城區401個小區全覆蓋,屏幕上是各小區的實時畫面。”在商洛市社區智慧化物業服務指揮中心的大屏幕前,負責人董順鈺告訴記者。
商洛市社區智慧化物業服務指揮中心通過智能設備、物網互聯的5G智聯技術,結合智慧管理平臺的54種AI算法,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
“比如居民家中水電出現故障,就可以在我們的小程序上進行報修,留下詳細地址,我們中心會立即進行電話回訪,維修人員短時間內就能趕到現場。”董順鈺說。
針對全市“三無”小區、單位自管小區的基層社會治理難題,商洛市創新推行小區物業服務管理“4+5”模式,高標準建成商洛市社區智慧化物業服務指揮中心,實現24小時實時數據分析和統一管理,居民可通過微信小程序或服務電話便捷辦理相關事宜。
在物業服務方面,目前,商洛市從中心城區到各縣城的物業服務實現全面覆蓋,有效填補了多數老舊小區物業服務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