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獲得信用修復證明書的衛云培
【故事】因資金鏈意外斷裂,在江蘇無錫打拼的“包工頭”衛云培欠下了30多萬元的外債。2018年,他被兩名工友起訴,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面對巨額債務和信用崩塌的雙重打擊,他沒有逃避,而是和妻子一起在農貿市場擺攤掙錢,償還欠款。在錫山區人民法院“類個人破產制度”支持下,他按時完成了清償計劃,并順利通過兩年信用考驗期。前不久,法院向他發放了信用修復證明書,宣告這位曾經的“失信人”重獲信用。
【點評】
起早貪黑,全年無休,只保留最基本的生活費……這樣的日子,衛云培堅持了7年,“愚公移山”般地將30多萬元的債務全部償還。衛云培是不幸的,資金鏈斷裂、債務纏身、信用崩塌,每一步都足以讓他一蹶不振。但他沒有放棄希望,也沒有逃避責任,而是選擇了一條樸素又艱難的路:擺攤掙錢,一分一厘地償還債務。7年時間,衛云培用這種近乎“愚直”的堅持,對“誠信”二字作出了生動詮釋。
當生活出現裂痕,良法善治成為彌合裂痕的那束光。依據試點的個人破產制度,當地法院認定衛云培符合“誠實而不幸”原則。在全體債權人一致同意下,法院不僅豁免了他部分債務,還豁免了原本需要強制執行的面包車等資產,使其能繼續用于進貨經營和日常生計。減負擔、注信心、留工具,良法善治的托底,助力破產個人加快回歸正常的生活。
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像衛云培這樣靠雙手重建信用的案例并不鮮見:有人靠送外賣5年還清債務,有人通過承包魚塘逐步償還欠款,有人靠代駕工作重新贏得債權人信任……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一幅“誠信自救”的奮斗圖景,也從一個側面充分彰顯出信用修復制度的現實價值。
信用的崩塌或許只需一瞬,但重建卻需要漫長的堅持。更為完善的信用修復制度,能夠為這一路艱辛鋪路架橋。前不久,《關于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印發,對完善信用修復制度作出了部署,強調要“建立健全統一規范、協同共享、科學高效的信用修復制度,鼓勵失信主體主動糾正失信行為”。2022年印發的《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也明確提出建立健全信用激勵懲戒、信用修復等制度。當法律懲戒與道德自覺形成合力,當社會對信用修復給予更多支持,更多“誠實而不幸”的人能夠迎來從“破產”到“破繭”的新生。
也要看到,個人破產制度給誠信履約的債務人創造了重新出發的機會。衛云培之所以得到法律支持和債權人諒解,正在于其多年如一日守諾踐行。讓信用修復更加順暢,還需強化“分級分類管理”原則,區分“惡意失信”和“非惡意失信”的邊界,嚴格認定“誠實而不幸”的事實。讓制度既有力度又有溫度,信用修復才能成為激發人們向善的鑰匙,社會信用體系才能更加堅實。
今年1月,衛云培歸還了最后一筆欠款,“重擔沒了,渾身輕松!”貸款開個店,為孩子們攢點錢,拿到信用修復證明書的他已經開始謀劃新生活。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超過30個地方法院受理了個人破產案件,累計免除債務金額超13億元。信用修復這一制度創新的施行,有利于幫助誠信履約的債務人重新投入社會經濟活動、創造社會財富,也對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大有裨益。當法律既能劃底線,又能給出路,社會的誠信土壤定會越來越肥沃。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