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歐盟和中國建交50周年。在我看來,建立外交關系最重要的意義在于求同存異,保持接觸和交流。”德國資深外交官沃爾夫岡·羅爾(中文名芮悟峰)日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歐盟和中國建交50周年是雙方深化關系的契機,應進一步擴大貿易和投資往來。
自20世紀80年代起,芮悟峰開始在德國駐華大使館工作,兩度出任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這也讓他有機會見證中德、中歐關系的迅速發展。芮悟峰還曾任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現在他在柏林工業大學中國中心任教。
從中德兩國領導人互訪,到經貿界密切往來,芮悟峰作為參與者和見證人親歷了兩國關系的很多重要時刻。“2011年,德中政府磋商機制正式啟動。這種磋商機制對德國政府而言并不尋常,充分顯示出德中關系的重要性。”芮悟峰表示,“德中合作對兩國來說都非常重要,尤其在經貿領域,兩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德國長期保持中國在歐洲最大貿易伙伴地位,中國也是德國最大貿易伙伴之一。2015年,德國作為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為第四大股東。”
如今,中德雙方除了繼續擴大在機械制造等傳統領域的合作,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和清潔能源等新興領域的合作也不斷加強。“德中兩國在不同領域各有優勢,互相學習讓雙方受益良多。”芮悟峰說,“在實現全球氣候目標的道路上,中國企業和產品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支持,比如光伏電池、電動汽車等,德國市場上的多數光伏電池產自中國。”
芮悟峰認為,經貿、科技合作之外,德中兩國文化交流同樣大有可為。2007年到2010年,芮悟峰擔任兩國交流活動——“德中同行”負責人,攜德國藝術作品和科技成果到南京、重慶、沈陽、廣州、武漢和上海等多個城市展出。“這個活動吸引了大約200萬人次中國觀眾,大家對德國文化、教育和科技的興趣和熱情讓我們很受鼓舞。德中兩國民心相通,相互欣賞,我們應該繼續推動這種人文交流。”芮悟峰說。
2002年,芮悟峰在擔任德國外交部東亞部門負責人期間負責起草有關報告,強調德國應與中國等東亞地區國家建立穩固的政治關系。在芮悟峰看來,加強合作應成為德國對華政策的長期方向,也是歐中關系未來的發展方向。
展望未來,芮悟峰表示,歐中應求同存異,合作共贏,進一步拉近距離。“我們應在全球事務中加強合作,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等重要國際條約的落實,推動國際貿易體系朝著更加開放和公平的方向發展,共同倡導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共同維護全球繁榮穩定。”芮悟峰說。
(本報柏林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2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