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喜集團旗下的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被媒體曝光存在采用過期變質肉類原料的行為,其加工后的問題食品被出售給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知名快餐企業。這一事件迅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連鎖反應,處于風暴眼中心的上海福喜母公司福喜集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坐實違規操作
上海食藥監局副局長顧振華表示,福喜公司2013年5月生產的一種叫煙熏風味肉餅,它的保質期公司定下來是9個月,應該是2013年5月生產的,也就是到2014年2月份到期。他把已經銷售出去的煙熏風味肉餅從市場又招回來了,重新換了包裝,經過加工,把煙熏兩個字拿掉,叫風味肉餅,同時把原來2013年5月份的生產日期,改為2014年1月份,同時把保質期從原來9個月又改成了12個月。
對此,輿論的主要爭議點仍在生產日期和再加工上。而相比之下,上海福喜修改生產日期顯得更為刺眼。
美國肉類協會科學事務副主席Betsy Booren博士在一篇文章中分析,產品的日期標注是為了確保產品被正當循環,并為食客帶來良好的食用體驗。設置這些日期的目的是為了確保產品的高質量,而非大家通常理解的食品安全。
他舉例稱,你為了7月4日的燒烤而買了幾袋7月10日過期的熱狗腸。然后你在7月5日冷凍了兩袋,那么這兩袋的保質期就會被暫停在7月5日。如果食品一直像這樣被冷凍,它就不再會在7月10日過期,它的保質期將會在解凍后繼續計算。
以這個觀點的角度來分析,如果保存得當,上海福喜修改生產日期的行為,并不會構成違規;但是上海福喜將加工后的產品的保質期,修改到更長的一個期限,是非常明顯的一項違規行為,凸顯了企業管理上的漏洞。
丟掉違規操作的卒子?
上海福喜事件發生后,福喜集團頻頻發布了多次聲明與通報。查閱福喜集團官方網站,從7月21日到8月8日,就上海福喜事件,福喜集團先后發布了15次書面聲明或通報。在輿論激烈的時刻,甚至一天發布兩篇。
對于上海福喜,集團也表示了痛心疾首,并深刻反思。集團總裁兼首席營運官David G. McDonald在7月29日的一份聲明中稱:
“我們的內部調查還在進行當中。目前,我們正與上海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緊密配合,以確保我們的操作符合國家標準。截至目前,調查結果發現所出現的問題與公司內部所要求達到的最高標準、生產流程以及公司政策完全背道而馳。”
這段聲明道出了兩個意思,一方面上海福喜的操作不符合國家標準,另一方面,也并不符合福喜內部的標準。話之所指,就是在說上海福喜之所以發生這樣的事件,是因為上海福喜的違規操作問題。
而在這些頻繁的聲明中,也可以看出其他地區并不存在類似問題。如7月22日的一份聲明稱,河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檢查大廠福喜,未發現與上海福喜類似問題;當日另一份聲明稱,山東威海食藥監局調查福喜威海公司暫未發現問題;7月23日的聲明表示,昆明市食藥監局:昆明福喜只加工蔬菜;7月25日的聲明則表示,初步檢測發現,河南福喜沒質量問題。8月7日,廣東中山市食藥監局也證實抽檢的上海福喜產品沒有問題。8月8日,中日兩國政府之間針對后“福喜事件”的磋商中,中方向日方出示了一系列證據,表明上海福喜出口到日本的產品沒有問題。
而最新的一份通報,則顯示出福喜要忍痛棄肉了。“目前,產品回收正在順利進行。盡管目前我們尚未發現因上海福喜的產品而引發疾病的事件。在上海市食藥監局的幫助和指導下,問題產品的回收工作正在全面而有序地進行之中。”
企業應引以為戒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一些食品安全問題的曝光,不少群眾對食品中所含物質的安全性產生懷疑,“我們還能吃什么?”成為人們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上海福喜事件的迅速發酵和影響放大,也引起了相關專家的反思。
我們不能指望食品“零風險”,但我們必須弄清風險到底有多大?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表示,有關調查數據表明,目前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總體情況向好,但問題不容忽視,例如食源性疾病、化學性污染和非法添加物等問題。
對于上海福喜事件,有專家表示,企業違規操作,從而引發一系列的食品問題,應該得到食品行業企業的重視,相關企業要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