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守好“魚簍子”重在耕海養海
海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成為餐桌上的佳肴,背后是海洋漁業的長足發展。海洋漁業發展要從追求量的快速增長邁入更重視質的提升階段。要做強海水養殖,做優海洋捕撈,夯實水產品供給基礎。
日前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發展現代化遠洋捕撈。
遠洋捕撈是海洋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人們對海洋漁業整體充滿了好奇和向往,不斷創造紀錄的大型養殖工船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今年6月,全球首艘三文魚養殖工船“蘇海1號”順利交付;5月,全球首艘水體自然交換型深遠海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完成下水;4月,全球首艘15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2-1”交付運營。這些都是我國企業建造的,代表了船舶工業和智慧漁業融合的最新成果。
作為人類開發利用海洋的傳統手段,海洋漁業一直是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不僅有廣闊的內陸水域,也有漫長的海岸線,海洋漁業與淡水漁業一起構成了漁業的版圖。海洋漁業主要包括海洋捕撈、海水養殖。海水養殖歷經“魚、蝦、貝、藻、參”5次產業浪潮。海洋捕撈則涉及近海捕撈、外海捕撈和遠洋捕撈。我國是世界首個海水養殖超過海洋捕撈的國家,發展趨勢是由近海走向深遠海。
海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成為餐桌上的佳肴,背后是海洋漁業的長足發展。海洋漁業是市場化程度高的產業,參與者多,競爭充分。隨著海洋牧場建設推進,大型養殖工船不斷突破,行業整合趨勢已經出現,裝備工程化、管理工業化成為發展方向。不過,產業鏈銜接不暢、漁業資源衰退、貿易競爭力欠缺等問題也逐漸顯現。以海水養殖看,產品價值相對偏低,組織化程度不足。
從漁業發展整體形勢看,海洋漁業肩負著更大的使命。我國水產品產量占全球的四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水產曾是我國傳統出口優勢品種,但近年來出現進口增加、出口減少的情況。2022年,我國水產貿易首次出現逆差。2023年,水產飼料產量首次出現下降。近年來,部分水產品市場飽和、價格波動明顯,且面臨進口沖擊和出口不暢等問題。這啟示我們,海洋漁業發展也要從追求量的快速增長邁入更重視質的提升階段。要做強海水養殖,做優海洋捕撈,夯實水產品供給基礎。
海洋漁業發展,要堅持生態保護。“養海”萬年,“耕海”萬頃。漁業是資源依賴型產業,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生態保護這個大前提,海洋漁業也不例外。面對近海漁業資源衰退的情況,要合理布局、穩妥發展深遠海養殖,將深遠海養殖打造成技術先進、生態和諧的新型養殖業態。
海洋漁業壯大,要推動價值鏈躍升。過去,海水養殖以經濟價值較低的貝藻類為主,存在低端同質化問題;海產品加工方式以冷凍、干燥等粗加工為主,精深加工程度較低。解決這些問題,既要有科技創新,又要有經營創新。一方面,推動漁船裝備升級、養殖手段創新、管理模式更新。另一方面,鼓勵龍頭企業向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醫藥等高價值領域拓展。
海洋漁業提質,也要依靠關聯產業。上游是藍色種業,為海洋漁業提供良種,從源頭提升競爭力。下游是休閑漁業,近年來游釣型海洋牧場發展迅速,為經營者帶來了更多收益。來自海洋漁業外部的跨界融合也不容忽視。近年來,風電養殖融合成為一道風景。有的地方統籌考慮深遠海養殖和海上風電項目,水下產出綠色產品、水上產出清潔能源,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