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吹五月,又聞新麥香。連日來,多地小麥開鐮收割,夏收大幕由南到北陸續開啟。當前,我國小麥機收率達到97.8%,農機在麥收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配備了北斗導航系統的農機,正成為夏收的主力軍,為夏收進度和質量提供了堅實保障。
進入5月下旬,豫北大地,麥浪翻滾,小麥將陸續迎來成熟收獲期。這幾天,在河南安陽內黃縣二安鎮高標準小麥種植區,今年種植了300多畝優質強筋麥的徐治輝,正對自家的大型聯合收割機進行一遍遍的細致檢查和維修。
“我們現在主要對收割機的篩廂以及易損部件進行更換和檢修,這樣能減少收割過程中的漏糧情況,讓收割的小麥品質更高、更干凈,確保顆粒歸倉。”徐治輝介紹,今年裝上了北斗導航系統的收割機,能更精準高效地推進收割進度,小麥收割質量更有保障。
近年來,像徐治輝一樣利用新式農機收割作業的農戶越來越多。在亳城鎮的麗寧農機專業合作社里,農機手們正忙碌地對20多臺大中型小麥收割機進行檢查維修,力求以最佳狀態迎接“三夏”小麥機收大會戰。
內黃縣農機發展中心副主任劉獻鋒介紹,目前已在28家農機專業合作社的400多臺大型聯合收割機上,安裝了北斗導航系統。“更智能的農機使小麥機收更及時、更快捷。”劉獻鋒說。
現代農機為糧食穩產豐產提供了重要支撐。目前,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預計超過75%,三大主糧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5%,基本實現了“機器換人”。
農業機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我國是世界第一農機生產和使用大國。當前,農機保有量已達2億臺(套)。專家指出,多地在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老舊農機超期服役的問題,對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和生產效率帶來一定影響。
調查顯示,全國每年更新換代的農機價值高達3000億元。充分釋放農機以舊換新潛力,就是釋放農業生產力。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在一季度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將加力推進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推進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優機優補、有進有出”。
近期,農業農村部召開視頻工作會議部署相關工作,旨在進一步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量產能、帶動農機工業轉型升級、建強農機這一農業生產和應急主力軍。
“要建立健全‘優機’評選、質量承諾和效益評價制度,科學選定‘優機’種類,合理確定補貼標準;強化‘優機’評價技術支撐,提升農機鑒定檢測服務能力水平,加強全過程監管,確保‘優機’經得起實踐檢驗。”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要推進過時落后機具補貼退坡退出,編列清單,實行銷號管理,促進補貼機具結構持續優化,帶動農機整體質量性能加快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