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風拂過古樹青苔,將瑯瑯誦書聲帶向綠色的遠方。在杭州市中心,一座擁有322年歷史的紫陽書院舊址上,一所依山而建的小學以“走出教室,就是公園”為核心理念,將傳統文化底蘊與現代生態教育深度融合,成為杭城生態教育的一張名片。
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自然。受訪者供圖
“學校經常組織的各類活動,比如二十四節氣活動、花朝節、落葉節以及常態化的自然觀察。”紫陽小學校長楊燦云告訴記者,孩子們對于自然的理解力在不斷增強,在紅外相機中看到紅嘴藍鵲“偷”吃藍莓,綠葉疏影中觀察松鼠“削皮”吃蘋果,孩子們在接觸自然中也感知到草木生靈的溫度。
在校園里,有很多供孩子們與自然接觸的項目和園區,如昆蟲園,百草園,珍稀植物園,生物多樣性體驗園等,雨后園區常有昆蟲出沒。
“一次雨后,校園內出現大量‘香煙蟲’,學生起初因害怕想踩死蟲子,我阻止了她們。第二天我看到她們又蹲在臺階前,但卻不是‘欺負’蟲子,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把香煙蟲運輸到安全的地方。”楊燦云感慨,良好的生態教育能讓純稚的心靈戰勝恐懼。保護自然在這里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對生命的共情與守護。
浙江杭州生態環境局上城分局副局長孫士宇介紹,2024年以來,上城區以二十四節氣為載體,結合宋韻文化特色和城市物種資源,通過“線上科普+線下體驗”雙聯動,推出生物多樣性二十四節氣系列體驗活動,探索出了一條政府引導、多方行動、公眾參與的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新路徑。
“我們以傳統文化為媒介,拓寬生物多樣性保護路徑。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歷史文化相融合,既拓寬了保護路徑,激發公眾興趣,又彌補了高密度城區自然資源基礎相對薄弱的劣勢。”孫士宇說,“針對轄區內森林、河道、公園等場所,改造建設了一批具有生態保護、互動體驗、科普教育功能的生物多樣性友好細胞,為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搭建優質平臺。”
楊燦云告訴記者,“走出教室就是公園是我的愿望,公園20分鐘效應的實踐是人對于自然療愈的真實體會,我們會朝著這個方向更加前進一步。”
四季更迭、落葉花開,自然成為紫陽小學最好的課堂。課間奔跑的身影也總會停下,為一只蟲、一棵草、一片葉、一朵花和一只鳥駐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