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金融支持實體經濟 用好用足存量和增量政策
為推動一攬子貨幣金融政策落地見效,支持經濟持續回升向好,5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行長潘功勝主持召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座談會(以下簡稱“會議”)。會議強調,“要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滿足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保持金融總量合理增長”。
今年以來,央行綜合運用存款準備金、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充分滿足實體經濟有效信貸需求,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從央行近期公布的金融數據來看,今年前4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廣義貨幣M2、人民幣貸款增速持續高于名義GDP增速,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的力度仍然較大。金融總量“上行”的同時融資成本則在“下行”,4月份企業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和個人住房新發放貸款的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3.2%和3.1%,比上年同期分別低50個基點和55個基點。
在保持常規操作較強支持力度的同時,央行5月7日宣布推出新的一攬子支持舉措,實實在在地發揮了有效激勵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充分滿足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
陜西巨豐投資資訊有限責任公司高級投資顧問朱華雷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央行通過降準、降息等方式向市場釋放了萬億元流動性,引導了金融機構的利率下行,這些均是在“滿足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方面央行的貨幣政策操作。
會議提出,加力支持科技創新、提振消費、民營小微、穩定外貿等重點領域,用好用足存量和增量政策,提高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支持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
近年來,金融機構將信貸資源更多投向制造業和科技創新領域,并著重從供給側發力,強化對住宿餐飲、文體娛樂、教育培訓等重點服務消費行業的金融支持,相關行業的貸款占比明顯上升。央行數據顯示,2020年末至2025年一季度末,在全部中長期貸款中,制造業占比由5.1%升至9.3%,消費類行業占比由9.6%升至11.2%,而傳統的房地產和建筑業占比則由15.9%降至13%。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存量政策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方面的作用十分明顯且非常重要,不僅有利于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還有利于引導資金流向重點領域,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宋向清認為,未來貨幣政策在滿足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方面還可進一步發力,除了在總量上保持流動性充裕外,還應繼續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作用,比如進一步優化和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加大對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精準投放信貸資源,提高金融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朱華雷表示,未來貨幣政策空間廣闊,包括創設新的貨幣政策工具、擴大政策工具額度、優化金融監管政策以及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等。這些政策將共同作用,進一步提高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質效,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