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摘要】
品牌建設是促消費、擴內需的有力抓手,也是提振消費特別是提升消費品質的重要內容。
我國品牌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實現了從點的推進到系統謀劃、從量的增長到量質齊升,從國內為主到全球布局的重大跨越。
中國品牌產品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廣受全球消費者的青睞,很重要的原因是用中華優秀文化涵養品牌、提升品牌、賦能品牌。
大國重器持續“上新”,國貨潮牌廣受青睞,品牌出海步履堅實……許多人不禁發問:從跟跑到領跑,中國品牌高質量發展步履堅實,動力從何而來?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員洪群聯做客《中國經濟微觀察·專家談》欄目表示,經過十多年發展,在“三個轉變”重要指示指引下,我國品牌建設實現從點的推進到系統謀劃、從量的增長到量質齊升、從國內為主到全球布局的重大跨越,成績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頂層設計和工作機制形成新體系。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制定了《關于新時代推進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系統謀劃了未來一個時期我國推進品牌建設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各部門各地方把品牌建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持續健全工作機制,不斷加大支持力度,積極創新推進舉措,為品牌建設工作開拓新局面。
二是品牌競爭力影響力實現新突破。優秀品牌不斷涌現,我國入圍《全球品牌價值500強》榜單的品牌數量和價值持續增長,專利商標申請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首位,2024年地理標志產品直接年產值超過9600億元。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紡織服裝、建筑工程等領域出現眾多全球知名品牌,“中國高鐵”“中國裝備”成為享譽海內外的中國新名片。一批質量過硬、設計精致、服務優質、價格公道的中國品牌產品,得到全球消費者的廣泛青睞。
三是品牌建設社會環境迎來新氣象。企業品牌意識不斷增強,品牌建設的主動性進一步提升。持續加強品牌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商標侵權等違法行為,為品牌發展保駕護航。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完善質量基礎設施,品牌建設質量基礎不斷夯實。可以說,我國已經形成了企業奮力創建品牌、政府積極支持品牌、消費者自覺關愛品牌的良好局面。
取得這些成績并非偶然,背后有哪些關鍵支撐?
洪群聯表示,品牌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是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結合點,承載著人民群眾、千家萬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好的品牌可以創造需求、激發消費和引領發展潮流。
品牌建設又該如何順應消費趨勢進一步發展?
洪群聯分析稱,當前,我國正在向高收入經濟體國家行列邁進,居民消費結構向發展型、享受型消費升級,消費特征呈現個性化、多樣化趨勢,消費者更加注重品質生活、講究品牌消費,質量和品牌成為人民暢享高品質生活的題中應有之義。
對此,他建議,一方面,要供給側入手,著力提升產品服務質量,創新產品設計,優化工藝流程,創造更多高、新、優、特產品,通過加強品牌建設優化供給體系、豐富產品供給結構,形成一批質量卓越、廣受消費者喜愛的品牌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要需求側入手,打好擴大品牌消費“組合拳”,樹立自主品牌消費信心,引導消費者認可、信任優質品牌,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讓更多個性化、智能化、體驗化和品質化的消費需求得到充分釋放和更好滿足。
當目光轉向國際市場,中國品牌出海過程中,又該如何平衡本土化與文化特色輸出?洪群聯認為,中國品牌能在國際市場脫穎而出,關鍵在于用中華優秀文化涵養賦能,既提升了辨識度,也肩負起傳承創新中華文化的責任,助力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對此,洪群聯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挖掘傳統文化與品牌建設、現代消費的結合點,將傳統元素融入設計,推動企業文化與傳統文化融合;二是把握國潮機遇,推動老字號創新,培育年輕品牌,走品牌差異化發展道路;三是積極擴大開放,通過國際合作提升競爭力。搭建宣傳展示平臺,借助國際投資、展會等渠道講好品牌故事,樹立中國品牌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