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基質穴盤育苗技術可使茶樹成活率達到100%。”6月24日,在商南縣沁園春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的數字化智能化育苗溫棚內,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陜西商南茶葉科技小院首席專家余有本教授說。
商南茶葉科技小院,作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前沿陣地,專家團隊以“茶園管理機械化—優質高效栽培—茶葉加工品質提升—茶資源綜合利用—核心示范推廣”為主線的提質增效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要進展,加速了茶葉良種的應用推廣,為古老的茶產業注入了強大的科技活力。
據商南縣沁園春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超介紹,商南茶葉科技小院自成立以來,就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商洛市茶葉研究所、商南縣茶產業發展中心進行深度合作,聘請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漢中綜合試驗站站長余有本教授擔任首席專家,并成立由9名專家組成的科技小院專家團隊。“專家團隊利用我們公司現有茶葉基地和生產加工廠作為展示、宣傳和示范推廣平臺,以區域內茶葉企業、合作社和茶農作為主要服務對象,采取集中培訓和實地技術指導的方式,開展科技研發、示范推廣及科普工作。”
其實,在沁園春公司白茶基地,一場“茶樹革命”已續演多年。2011年,該公司利用閑置土地資源,成立沁園春白茶種植基地。當年,從南方引進的茶樹苗子便出現“水土不服”。自茶葉科技小院成立以來,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團隊,開啟了一場茶樹“基因革命”。
余有本教授團隊扎根商南茶葉基地,經過不懈努力,成功研發輕基質穴盤育苗技術,使茶樹成活率飆升至100%。如今,新建的智能化育苗溫棚里,年可培育穴盤茶苗1500萬株,足夠用于發展4000余畝茶葉種植,徹底打破了商南50余年來良種茶苗均需外購的困境。
不僅如此,余有本教授專家團隊廣泛篩選適宜本地種植的茶樹良種,“陜茶1號、龍井43、烏牛早、白葉1號、金牡丹”等20余個品種在商南落地生根,為茶葉品質提升和多樣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沁園春茶業的生產車間里,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研發的萎凋智能控制系統,成為茶葉生產線上的“智慧大腦”。這一系統能夠依據茶葉的實際需求,精準調節溫度和濕度,確保茶葉在萎凋這一關鍵環節中,充分釋放水分和香氣,達到最佳的萎凋效果。
“過去制茶,全憑師傅的經驗和手感,茶葉品質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穩定性難以保障。如今有了這套智能系統,從‘經驗制茶’邁向了‘數據制茶’,制茶過程更加穩定、可控,效率也大幅提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茶學系副主任、陜西省茶葉體系崗位專家周天山說。
而在山地茶園作業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發的懸臂自走式仿型采茶機、修剪機大顯身手。針對山地茶園地面凹凸不平、傳統人力采茶成本高、效率低的難題,這些智能化機械設備能夠自動識別茶棚面的高度與位置參數,實現作業過程的完全自動化,不僅保證了采收、修剪后茶棚面的平整,還極大地降低了勞動力成本,讓茶園管理變得更加輕松高效。
科技小院的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正源源不斷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惠及廣大茶農。同時,科技小院積極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工作,組織技術培訓會16次,系統培訓茶農1800余人次,培育茶園管理和生產加工實用型人才160余人。沁園春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在專家團隊的幫助下,大力推進標準化無性系茶園建設,茶農通過土地流轉、茶園務工、參與技術培訓等方式,收入顯著增加。
“公司通過土地流轉、配股分紅、基地務工、扶持帶動、技術培訓、鮮葉回購等措施,帶動了周邊1800余人就近就業,幫助260余戶脫貧群眾實現穩定增收。”王超說。
目前,商南縣現有茶園29萬畝,規模位居陜西省第二,其中豐產茶園18萬畝、無性系茶園10萬畝,年產茶葉8800噸,產值近20億元,有省市茶葉龍頭企業8家、茶葉合作社種植大戶6000余戶,帶動1.5萬戶農戶依茶致富。
商南茶葉科技小院的成功實踐,充分彰顯了科技在傳統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中的關鍵作用。從良種選育到智能生產,從示范推廣到成果轉化,科技為商南茶產業發展鋪就了一條騰飛之路,讓這項古老的產業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帶動茶農增收、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