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澤平
在南水北調工程中線調水量中,每5滴水中就有1滴源自商洛的母親河——丹江。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涵養地,商洛承載著“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政治使命,在這條縱貫南北的“水脈”源頭,丹江每一組水質監測的背后,都關系著燕趙大地千萬家庭飲水安全。
在丹江水質365個晨昏的接力守護中,丹鳳縣環境監測站的工作人員以科學為劍、以擔當為盾,用連續數年的日夜鏖戰筑起水質安全防線,書寫了新時代秦嶺生態衛士的熱血篇章。
暴雨中的“定海神針”
水質數據就是生命線!這是烙在丹鳳縣環境監測站站長鞏璇骨子里的一句話。
2021年11月18日深夜,暴雨如注,接到預警的他抓起雨衣沖入夜色。蔡洼礦區現場,暴漲的河水裹挾著泥沙奔涌,他帶頭跳入齊膝深的激流,與工人肩扛沙袋構筑圍堰。監測點位布設到庵底村時,暴雨導致山體塌方,采樣點近在咫尺卻無路可通。“我上!”鞏璇抓著巖壁藤蔓攀爬,在同事驚呼中險些墜入湍流。同事勸他:“您歇會,天亮再……”“數據等不到天亮,這關系到下游群眾用水安全,絲毫不能馬虎。”鞏璇抹了把臉上的雨水,又像巖羊般繼續向采樣點攀爬,及時取到水樣。
2022年汛期,鞏璇連續7天駐守魚嶺水庫,每天睡眠不足兩小時。辦公桌抽屜里常年備著降壓藥,卻總在血壓升高時,他擺擺手說:“等這批數據出來。”兒子中考時他在污染源排查現場,春節團圓飯桌上總是少一副屬于他的碗筷。
丹江上的“數據哨兵”
2023年8月28日深夜,剛剛加班回到家中的陳浩突然接到緊急電話,趕赴現場采樣。由于暴雨丹江河道水量猛增,河坎深一腳淺一腳,無法取樣,他只好上橋,整個身子趴到欄桿上,把監測采樣設備吊入水中,呼嘯的狂風刮得設備呼呼作響,雨滴如槍林彈雨般傾瀉而下,打在身上仿佛挨了鞭子,他雙手懸掛用盡全力緊握監測采樣設施保持平衡,半個小時后,監測采樣結束,他全身濕透,仿佛剛從水中爬出來,濕衣緊貼著身體,不停往下滴水,身子已累得直不起腰,雙手因長時間緊繃已無法伸直。采完樣后,他又馬不停蹄趕回實驗室開展分析。
長期站立導致他右腿得了靜脈曲張炎癥,站立時間稍長就疼痛難忍,但是,他從未因病痛耽誤工作,硬是堅持著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監測任務,準確、及時上報監測數據。
陳浩說,每當深夜回到家里,看著早已進入夢鄉的兒子,他的心中總是充滿了無限的愧疚,眼里飽含熱淚,目光卻又堅定不移。他深知,舍小家,顧大家,恪盡職守,是為了子孫后代,也是每一個環保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實驗室里的“化學詩人”
2024年7月21日,凌晨3時的實驗室,原子熒光分光光度計蜂鳴聲刺破沉寂,金屬導軌的摩擦聲與通風櫥的轟鳴聲交織成獨特的戰斗序曲。李怡菲將第144支水樣放入自動進樣器,實驗臺上堆積的水樣無聲訴說著緊迫。這是丹鳳監測實驗室的常態。常年接觸強酸試劑讓她的手指蛻皮發皺,通風櫥的轟鳴導致耳鳴,她卻笑稱這是“監測人的勛章”。
投身監測行業8年來,這位綻放在監測一線的“鏗鏘玫瑰”,無論嚴寒酷暑,無論風霜雨雪,她始終堅守監測崗位,以實驗室為“家”,以儀器為伴,準確、及時出具監測數據為應急處置提供數據支撐。5月9日,記者采訪時,問她為何如此執著,她指著窗外的丹江回答:“你看那粼粼波光,都是我們寫給大地的情書。”
從蔡凹礦區到魚嶺水庫,從暴雨傾盆的采樣現場到徹夜通明的實驗室,丹鳳環保監測人用青春熱血澆筑起“水安全長城”。他們的故事里沒有豪言壯語,只有試管中沉淀的堅守;沒有驚天動地,唯有數據里躍動的初心。
當一江清水浩蕩北去,這群新時代生態環保鐵軍用忠誠與擔當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誓言,正由無數平凡英雄在每分每秒中奮力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