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南 璽
2021年7月,劉聰第一次來到丹鳳縣武關鎮梨園村的田間地頭,他面對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考卷”——如何讓這個小村莊走穩鄉村振興之路?從丹鳳縣公安局交管大隊到梨園村,這位“90后”駐村第一書記用雙腳丈量土地,用雙手托舉希望,帶領村民交出了一份“溫暖”的答卷。
梨園村地處山區,山多地少,加之距武關鎮政府比較遠,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全村1000 多名戶籍人口里,僅有400多人常住,村里多為留守老人,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謀生,產業發展基礎薄弱。
聽說村里輪換了第一書記,村民很期待,三三兩兩往村黨群服務中心聚攏。打過照面后發現是個年輕人,心中不禁滿是疑慮。有村民小聲嘀咕:“也不知道這個干部靠不靠譜,能不能給咱們村找點出路。”也有村民拉著鄰居小聲議論:“聽說是交警隊來的干部,你說能懂農村嗎?”
面對質疑,劉聰信念堅定,深知這是基層工作的必然挑戰,唯有以務實行動取信于民,深入了解村情民意,才能找準工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獲得群眾的信任。在與村民拉家常的過程中,劉聰詳細記錄下每一戶的意見訴求。遇到有困難的群眾,他都會和村干部一同探討解決方案,力所能及地給予幫助。
村民張茂文說:“一開始看著劉書記年輕,心里也沒底。后來相處久了,發現只要有問題找他,他都會想辦法幫助解決。像我們這些老年人不懂醫保繳納流程,他就耐心地教我們怎么網上繳費。”
“村民對我的信任,是在日積月累的行動中慢慢建立起來的,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唯有實實在在地為他們付出,才能讓大家真切感受到溫暖與誠意。”劉聰說。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基石,梨園村要發展什么樣的產業呢?
“那段時間,我走村入戶,和老鄉們聊得最多的問題是:除了種植天麻和發展袋料香菇的傳統路子,我們還有沒有其他可以發展的產業?”劉聰回憶道。在一次入戶中,村民賀進存拿出家中新釀的苞谷酒,讓劉聰幫忙提意見、找銷路。原來,梨園村有百年的釀酒歷史,大部分人釀酒技藝精湛,但因是群眾各自在家釀造,品質參差不齊,加之儲存條件落后,還存在安全隱患。
“不如以村集體名義發展釀酒產業?”這個念頭一經出現,劉聰就第一時間同村黨支部書記趙文斌溝通想法,又同村“兩委”班子制定實施方案。經過數個日夜的方案打磨,劉聰帶領村民以破釜沉舟的決心,攻克了資金籌措、設備采購、工藝提升等難關。2022年10月,梨園村的集體經濟酒廠建成投產,實現了該村集體自主經營“零”的突破。
同時,為了讓村集體經濟有長足的發展空間,劉聰積極聯系相關部門和機構,制定梨園酒廠五年發展規劃,成功打造梨園酒廠“梨園二兩醉”白酒品牌,其釀造的高純度糧食酒深受大家喜愛。
產業發展起來了,面對村里基礎設施不完善的情況,劉聰從實際出發,在縣公安局交管大隊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將村上的路燈、防護欄安裝到位,確保村民的出行安全。
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劉聰不忘自己是一名公安干警,他將普法宣傳融入日常工作中。為提升村民的知法懂法用法意識,他牽頭成立“梨園大講堂”,定期講解民法典、森林法律法規、交通法律法規等相關知識。目前,已累計開講40多場次,群眾的法律意識顯著提升。
當被問到作為一名警察,大好年華沒在本職崗位上大展拳腳會不會后悔時,劉聰看了看遠處正在生產的酒廠,說:“群眾身邊無小事,鄉村振興直接面對的就是群眾,感覺我的責任更重大了。”
從初到梨園村時村民質疑的目光,到后來飽含信任的笑容;從產業起步的艱難探索,到村集體經濟的持續發展,第一書記劉聰的駐村故事還在繼續。這個三十出頭的小伙子正在用青春揮灑熱血,那一身藏藍穿梭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入黨初心、從警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