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尼《隱秘的知識》:制像術、藝術史與繪畫
想必在大多藝術史研究者和藝術家眼中,文藝復興以來的繪畫依賴于光學技術并不是一個有多新鮮的話題,在以往的藝術史敘事中,都已不同程度地有所論及。然而,出乎意料的是,2001年,英國當代畫家大衛·霍克尼(DavidHockney)歷時數年完成的《隱秘的知識:重新發現西方繪畫大師的失傳技藝》這本書卻在藝術界和學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這固然與BBC、《紐約客》及《紐約時報》等大眾媒體的報道和傳播有著一定的關系,但關鍵還是問題本身的爭議性所致。五年后,發行了增訂版,迄今已有多個不同語言的譯本,相關的討論于不同領域也還在持續。
一、制像術及其“歷史”
誠如馬丁·肯普所說的,“自文藝復興以來,歷史學家們似乎不太愿意對藝術家使用視覺裝置的狀況進行調查和研究。”事實是,一方面我們經驗中的西方藝術史,基本還是由古希臘時期“短縮法”(foreshortening)如何被發現,到了文藝復興又是如何“進化”為一套嚴格的“透視法”,然后,進入19世紀,“透視法”又是如何被瓦解……這樣一種敘事所建構起來的;另一方面,從柏拉圖“洞穴”理論、亞里士多德的“針孔觀象儀”,到中世紀羅杰·培根(RogerBacon)的“三層針孔暗箱”,文藝復興時期布魯內萊斯基的“透視儀”、阿爾貝蒂的“衍射暗箱”,直至17世紀開普勒的“折光學”、笛卡爾的“屈光學”以及暗箱的普遍應用,再后來就是19世紀初攝影術的發明,等等,對于這樣一部視覺技術史,我們似乎也并不陌生。
但是,根據霍克尼自己的經驗,他認為完全靠“理論”(和建筑)意義上的透視法則、解剖經驗、素描構圖、打格造型和雙眼觀察是不可能實現的,單憑畫家的手和眼是無法操控透視法的幾何原理和解剖學的結構方式。而這便促使霍克尼自己去探尋這一歷史之謎,或者說,他是想看看歷史上這兩條線索到底是如何相交,如何發生關聯的,以及是否存在彌合的可能。經過大量的視覺觀察和圖像分析,他得出了一個“大膽”的結論:從15世紀到19世紀前后,畫家們其實已經在普遍地借助“顯像描繪器”(cameralucida)、“暗箱”(cameraobscura)和“凹面鏡”(concavemirror)等光學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