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林坤 李玙)為深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推動文旅融合創新發展,3月11日至13日,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商南縣組織開展非遺保護專題培訓。全市各縣區文旅系統業務骨干、非遺工坊代表等50余人參訓,通過“理論教學+實踐觀摩”模式,系統學習非遺保護前沿理念與實踐方法。
本次培訓邀請了省級專家進行專題授課,陜西省文化館研究館員修建橋以“國省非遺政策解讀與項目策劃申報”為主題,結合最新政策導向,系統講解了非遺保護規劃編制、項目申報要點及數字化保護路徑,通過典型案例剖析幫助學員提升政策應用能力。陜西省級項目蓮湖精巧面塑市級非遺傳承人張倍源以“非遺活態傳承的創新實踐”為切入點,結合作品創作歷程,深度解析非遺元素在現代設計、文創開發中的轉化路徑,強調“讓傳統技藝融入當代生活”的傳承理念。同時,本次培訓還針對新媒體傳播趨勢,重點講解了非遺申報視頻策劃、拍攝與剪輯技巧等內容。
本次培訓還組織學員們走進富水茶博館,系統了解茶文化傳承脈絡,重點觀摩“丹江針繡”傳統技藝,學習非遺工坊運營模式。深入校園實地考察“花棍舞”非遺進校園成果,了解傳統體育項目在青少年群體中的普及推廣經驗。學員們直觀感受非遺與現代教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路徑。
培訓過程中,學員們圍繞“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非遺數字化傳播”等議題展開積極交流研討,并從自身的工作實際出發,分享經驗,提出基層非遺保護面臨的共性問題。學員們紛紛表示,通過培訓更新了非遺保護理念,掌握了實用工作方法,特別是新媒體傳播技能對破解宣傳困境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本次培訓作為貫徹落實《商洛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的重要舉措,旨在構建“理論+實踐+創新”的培養體系。下一步,我市將持續推進非遺保護專業化建設,通過政策扶持、人才培養、數字化賦能等,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為“文化強市”建設注入非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