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改革發展從來都是在破解問題中向前推進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什么時候沒有困難?一個一個過,年年過、年年好,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都是這樣。爬坡過坎,關鍵是提振信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攻堅克難:“要攻堅克難、集智攻關,瞄準‘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堅持干字當頭,履職盡責、攻堅克難,推動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攻堅克難,在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中開拓進取”……字里行間,無不體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奮斗精神。
中國共產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磨難挫折中成長,在攻堅克難中壯大,一程程披荊斬棘,一次次闖關奪隘。面對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困境,中國共產黨人以“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志氣豪氣,建設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面對“被開除球籍”的危險,拿出“殺出一條血路來”的“氣呀、勁呀”,創造了“當驚世界殊”的發展奇跡……享譽世界的中國制造、中國建造,震撼人心的中國故事、中國奇跡,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而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一起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無論是斗洪峰、抗地震,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穩經濟、促發展,化危機、應變局……一次次應對爬坡過坎之難、風急浪高之險、闖關奪隘之艱,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骨子里“千磨萬擊還堅勁”的韌性、“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品格。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攻堅克難的“大熔爐”,不僅檢驗黨員干部的政治忠誠、政治定力,而且能夠考驗出黨員干部造福人民、推動發展的政治擔當和政治能力。實踐證明,越是急難險重任務,越是嚴峻復雜形勢,越需要知重負重、攻堅克難,也越能夠錘煉黨員干部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
中國式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前進道路上必然會遭遇各種艱難險阻、經受許多重大考驗。俗話說,沒有金剛鉆,攬不了瓷器活。無論是破解改革發展難題,還是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不僅需要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魄力和膽識,而且需要沉著應對的韌性和本領。這就要求黨員干部不僅要有寬肩膀,也要有鐵肩膀;不僅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身處變革時代,如果知識不夠、眼界不寬,就會耽誤事;如果德不配位、能力平庸,缺少幾把刷子,就難以干成事。破解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等“本領恐慌”,需要黨員干部不斷加快知識更新、完善履職盡責必備的知識體系,使專業素養和工作能力跟上時代發展步伐,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無論在什么崗位、從事什么工作,都要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努力把所學知識轉化為開展實際工作、解決現實問題的思路辦法,成為做好工作的專門家、主攻手。
擔重任的寬肩膀、扛硬活的硬脊梁,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在大風大浪中考驗,在急事難事中磨煉。基層一線是培養、磨礪黨員干部的大熔爐、主戰場,黨員干部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擔,多鉆幾個“矛盾窩”,多接幾回“燙手山芋”,多當幾回“熱鍋螞蟻”,練就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服務群眾本領、防范化解風險本領。組織部門要注重加強干部培訓,推進干部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交流,不斷提升干部綜合能力素質,培養更多的行家里手。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攻堅克難既是一種意志品質、精神狀態,也是一種工作作風、責任擔當。干事擔事,是干部的職責所在,也是價值所在。黨員干部始終保持“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昂揚斗志,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就一定能創造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不斷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添磚加瓦、增光添彩。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9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