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文化的寶庫,講好展品背后的故事,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責。對于聽障人群,如何能讓他們也“聽懂”講解?
基于這個問題,天津博物館圖像信息部工程師王浩萌生了做手語志愿者的念頭。
王浩詢問同事董一晶的意見,作為聽障人士的她舉雙手贊成,并報名做館內第一個手語志愿者。
真正開始嘗試,他們很快犯了難?!靶洹薄氨菬焿亍薄扒迩】瞵m瑯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等如何用手語表達?王浩和董一晶意識到,文博語言詞匯專業性太強,國家通用手語里并沒有對應的詞匯。為此,他們與文博和手語專家溝通,將專業文博詞匯通俗化,用手語轉譯專業詞匯所代表的含義、用途,讓大家能快速明白它是什么、是用來干什么的。
“除了專業與通俗的轉譯,手語還有‘普通話’與‘方言’之分?!碧旖虿┪镳^手語志愿者高可心說,在一次講解中,她看到觀眾的手語反饋才知道,有的詞在天津方言手語中與在通用手語中的手指擺放位置不一樣。“平時單純的學習背誦容易忘,但真正實踐過就會記得特別牢固?!?/p>
為了讓文博手語更有趣,高可心經常會在講解歷史時加入跟當下有關的內容。比如講近代天津歷史,她會提及解放北路某座小洋樓如今的樣貌;講望海樓教堂位置,會加講旁邊的獅子林橋。“這些內容與生活貼得更近,大家離開博物館后,可以到實地去看看,全方位了解感知歷史。”高可心說。
博物館展品多,手語速度慢,講解工作量大,如何提高講解效率?王浩和董一晶決定拍攝視頻,把講解內容記錄下來,讓大家隨時隨地都能看到。
第一次站到鏡頭前,董一晶反復演練;展品周圍光線暗,王浩帶領團隊攻克綠幕摳像技術難題;人手少忙不過來,董一晶從零開始學習視頻剪輯;遇到國家通用手語庫里沒有的詞語,他們就請教專家一個詞一個詞地創作……歷時一年半,團隊“創編”出200個文博手語詞匯,并錄制了206件文物的講解視頻。
如今這些視頻可以在現場掃描展品前的二維碼看到,也可以在線上“天博導覽”微信小程序右上角選擇“手語”觀看。視頻采用多種切換模式,結合手語、文字、語音、畫面等多種形式,還配有通俗易懂的中文旁白配音,既滿足了聽障觀眾的需求,也讓普通觀眾能更深入了解展品信息。
“做視頻講解不難,難點在于懂文博的不會手語,會手語的不懂文博,要找到一個兩者都會的人很難。”王浩坦言。
2022年5月,天津啟動博物館文博手語研究培訓項目,天津市首個博物館文博手語研究培訓基地揭牌,越來越多熱心人士加入其中。2022年7月,天津市文博手語講解推廣人員培訓(第一期)開課。到了2023年,培訓范圍進一步擴大,從文博延伸至文旅領域,天津市的博物館、紀念館、旅游景區、文化館、區級殘聯組織等38家單位、50余名志愿者和員工踴躍參與。截至目前,天津博物館志愿者已有100多人次參加手語培訓。這些手語志愿者在天津市文旅行業推廣手語服務,幫助更多聽障人士提升文化體驗,增強他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2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