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的梯度轉移,為承接地帶來新的增長,為轉出地騰出更大空間
發展的梯度轉化,有助于形成新的區域增長極,即便面臨外部不確定性,我們也有足夠的應對能力和抗壓定力
前不久在書店看到一幅中國地圖,“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這句話,自然浮現腦海。階梯狀的地形,對氣候、水文、經濟等產生影響。比如,大河東流,形成較大落差,產生巨大水力資源。這既為東西互聯提供了水運交通支持,也為經濟發展供給了清潔能源。
跳出地理,看發展全局,“梯度”也是重要的觀察視角。
產業升級,梯度培育提供重要路徑。普通車間如何變為智能工廠?基礎級、先進級、卓越級、領航級,拾級而上,想升級又不知如何做的企業就有了“成長坐標”。
區域協同,梯度轉移蘊含巨大潛力。區域發展不平衡,是正常現象。有差異,就會形成“梯度差”,其中蘊藏著比較優勢與協作空間,全看能否把“級差”中的勢能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動能。
跨境貿易,梯度開放是有效方法。中國的開放,在空間、領域上是多樣態、多層次的。例如,我們率先在海南自貿港發布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經過兩年多探索實踐,再發布適用于全國范圍和自貿試驗區的兩張負面清單。梯次展開、力度漸強,為各方帶來更多合作共贏機遇。
這些“梯度”,在一定程度上彰顯出發展的縱深,正是中國經濟始終保持韌性的回旋余地與潛力空間。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篤信?以“產業在國內梯度有序轉移”為例,完善這一協作機制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務,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其中蘊藏著新的增長可能。
湖南常寧,紡織產業基地的車間,自動裁床的激光劃過布料,款式各異的牛仔褲正等待物流裝箱。這里承接了廣東廣州增城的牛仔服飾產業,也致力于建設全產業鏈的紡織服飾產業集群。產業轉出地又如何了?跨境電商龍頭希音,將在增城建設大灣區最大的供應鏈總部,總投資達100億元。產業的梯度轉移,為承接地帶來新的增長,為轉出地騰出更大空間。
產業之所以能轉移、可協作,背后有戰略考量。當有的國家推動高端制造業回流、有的國家爭搶中低端產業時,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向內地有序轉移,不僅迫切,而且可行。比如,像湖南這樣的地區,既有堅實產業基礎,又位于長江經濟帶與中部崛起戰略的“交匯點”,既是“沿海的內地”,又是“內陸的前沿”,發揮綜合優勢,就能激活原本“梯級差”里的動能。發展的梯度轉化,有助于形成新的區域增長極,即便面臨外部不確定性,我們也有足夠的應對能力和抗壓定力。
化壓力為動力,化勢差為動能,是推動發展的一個重要方法。今天,辯證觀察各領域的高低“梯度”,無不蘊藏著十足的后勁。比如人口老齡化,既有養老負擔的增加,也帶來更加智能化、適老化、健康態的新型消費,“銀發經濟”潛力足;又如縣域消費日漸火熱,絕非表面看來的“消費降級”,而是城鄉融合發展中不斷擴容的多層次市場。都說中國有超大規模市場,這不僅僅是指數量上有優勢,更在梯度上、結構上助推各類資源要素充分流動。恰是這種優勢,在很大程度上賦予中國經濟更強的抗風險能力,無論自身高質量發展還是參與國際競爭,都有了更穩的底盤、更足的后勁。
登高有“梯”,是梯度的梯,也是梯子的梯。這樣的“梯”,需要我們攜起手來搭好、搭牢,尤其是真正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助力市場容量進一步激活、各類要素高效集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錨定目標前行,無懼風雨奔跑,發展的前路會越走越開闊。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