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安5月9日電 (記者 阿琳娜)記者9日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鄧宏章教授團隊以創新性非離子遞送系統,成功破解“毒性-效率”死鎖,為基因治療裝上“安全導航”。
據介紹,在生物醫藥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mRNA療法以其巨大的潛力和迅猛的發展速度成為醫學領域的焦點,mRNA技術正逐步重塑現代醫療的版圖。然而,這一領域的核心挑戰——如何安全高效地遞送mRNA至靶細胞始終是制約其臨床轉化的關鍵瓶頸。傳統脂質納米顆粒(LNP)依賴陽離子載體的遞送系統雖廣泛應用,卻伴隨毒性高、穩定性差等難題,亟需一場技術革命。
mRNA作為攜帶負電荷的親水性大分子,需借助載體穿越細胞膜的靜電屏障并抵御RNA酶的快速降解。傳統LNP依賴陽離子脂質與mRNA的靜電結合,雖能實現封裝,卻因電荷相互作用引發炎癥反應和細胞毒性,且存在靶向性差、體內表達周期短等缺陷。鄧宏章團隊另辟蹊徑,通過人工智能篩選出硫脲基團作為關鍵功能單元,構建基于氫鍵作用的非離子遞送系統(TNP)。
與傳統LNP不同,TNP通過硫脲基團與mRNA形成強氫鍵網絡,實現無電荷依賴的高效負載。實驗表明,TNP不僅制備工藝簡便,更具備多項突破性優勢:mRNA體內表達周期延長至LNP的7倍;脾臟靶向效率顯著提升;生物安全性達到極高水平,細胞存活率接近100%。尤為值得一提的是,TNP在4℃液態或凍干狀態下儲存30天后,mRNA完整性仍保持95%以上,為破解mRNA冷鏈運輸依賴提供了全新方案。
為揭示TNP高效遞送的底層邏輯,團隊通過超微結構解析和基因表達譜分析,繪制出其獨特的胞內轉運路徑。首先,TNP通過微胞飲作用持續內化,巧妙規避Rab11介導的回收通路,胞內截留率高達89.7%(LNP僅為27.5%)。進入細胞后,硫脲基團與內體膜脂質發生相互作用,引發膜透化效應,使載體攜完整mRNA直接釋放至胞質,避開溶酶體降解陷阱。
這一“智能逃逸”機制不僅大幅提升遞送效率,更顯著降低載體用量。鄧宏章對此形象地比喻,“傳統LNP像‘硬闖城門’的士兵,難免傷及無辜;而TNP則是‘和平訪問’的來客,以最小代價達成使命。”目前,團隊已基于該技術開發出多款靶向遞送系統,并在腫瘤免疫治療、罕見病基因編輯等領域進入動物實驗階段。
據悉,隨著非離子遞送技術的臨床轉化加速,基因治療的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也為罕見病、慢性病等患者提供了更可及的治療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