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脫貧·一路同行)陜西千年鎮巴臘肉提標升級“臘動”扶貧引擎
中新網陜西鎮巴9月11日電 題:陜西千年鎮巴臘肉提標升級“臘動”扶貧引擎
中新網記者 張遠 梅鐿瀧
秦巴山區的清晨,陽光挾著淡淡的薄霧穿林而過。陜西省鎮巴縣三岔河村村民齊興芳來到豬圈前,依次打開圈門“放豬”,十幾頭關中黑豬竄出豬圈,在山野間盡情“撒歡”。
“家里養了一百多頭豬,都是供應給當地企業制作臘肉的。這些豬需要十個月才能出欄,一年能有10多萬元的純收入。”齊興芳告訴記者,前年她在當地政府的牽線下,與縣上的臘肉加工企業達成協議,并擴大了飼養規模。

齊興芳所說的臘肉,就是鎮巴縣特有的鎮巴臘肉。在這個位于大巴山腹地、陜西省最南端,人口僅28.9萬人的小縣,鎮巴臘肉卻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并以其獨特的腌制工序和考究的選料遠近聞名。當地家家戶戶都有熏制臘肉的傳統。
鎮巴臘肉于2013年12月成功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是國內首個臘肉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為了用好鎮巴臘肉這個脫貧“利器”,推動鎮巴臘肉產業高質量發展,九三學社中央農林專門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高振江教授等專家,于2018年5月隨脫貧攻堅民主監督調研組來到鎮巴縣,對鎮巴臘肉企業進行調研,之后從品牌建設、全產業鏈打造、鎮巴臘肉系列產品研發等方面提出了意見建議。
“我們走訪看到,鎮巴發展臘肉產業有兩大優勢,一是此地養豬的環境和條件非常好。二是當地民眾制作臘肉吃臘肉的習俗已經很長時間了,有著非常好的歷史積淀。”高振江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發展臘肉產業對當地畜牧業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但同時高振江發現,鎮巴舊有的臘肉標準體系很不科學,未能體現其特色與優勢。換言之,鎮巴臘肉雖好,但為何好卻無據可依。
“于是我提出了修改臘肉標準的意見,必須找到這個特點。還要把諸如苯并芘、總砷、鉛等物質的含量問題找出來,進行標準化。”高振江說,高品質源于高標準,這個標準在符合當地實際的情況下,一定要優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如此才有競爭力和特色。
對于高振江的建議,當地高度重視,成立了鎮巴臘肉地標修訂領導小組。鎮巴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通過考察學習、座談交流、專項抽檢等形式,形成鎮巴臘肉地標理化指標修訂依據。
“2018年7月,鎮巴縣向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申報臘肉地標修訂申請書,新標準于2019年4月正式實施。”鎮巴縣市場監管局副局長高吉平告訴記者,該標準修正了臘肉生產的諸多指標,如有害物限量,重金屬、二甲基亞硝銨、食用鹽的含量等,并首次對氨基酸含量進行了理化要求。
據高吉平介紹,新的標準實施后,鎮巴縣市場監管局開始著手建設鎮巴臘肉全產業鏈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并快速推開運用,意在激發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倒逼一產發展綠色循環養殖,推動整個產業鏈升級,助力脫貧。在此期間,鎮巴臘肉產業園于鎮巴縣小洋鎮開工建設。
2019年8月,九三學社中央脫貧攻堅民主監督調研組到鎮巴“回頭看”時,高振江專程前往新建的鎮巴臘肉產業園進行了調研,提出更加細致的臘肉產業發展意見。“臘肉標準化體系建設包含諸多標準,而這也是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求的一個‘標尺’。”高振江認為,應通過融入技術制訂標準,繼續完善臘肉產業中從生豬飼養到加工、倉儲、銷售等等每一個環節的標準,繼續分類細化。只要是好的、有特色的產品,自然就會有企業投入。
2019年10月,鎮巴臘肉全產業鏈安全溯源體系上線。2020年6月29日,最新補充修訂的《鎮巴臘肉標準綜合體》通過審定。專家表示,建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解決了標準不全、加工工藝技術瓶頸的問題,打通了產業壁壘,實現傳統產業重塑和再造,對推動臘肉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良好的市場環境不僅僅依靠執法部門,更要依靠技術手段。有一個好的標準讓執法部門有法可依,避免劣幣驅逐良幣,這才是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高振江說。
“標準綜合體更加細致地規定了臘肉產業的全產業鏈要求,從豬仔種類、繁育方式、飼養場地、出欄標準、飼料配比、加工技術、包裝運輸一直到售后追蹤等等,做到每一步‘有理有據’。而安全溯源體系則是‘保衛’這一綜合體的執行。”高吉平稱。

有了高標準的“加持”,鎮巴臘肉加工企業從2家發展到現在的5家,并實施“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搞訂單養殖,帶動兩千余貧困戶按照鎮巴臘肉標準飼養,每戶均增收不低于5000元,成為當地群眾脫貧增收的重要來源,全縣臘肉產能從一千噸提升至三千噸,主要銷往西安、漢中、重慶、四川等地。
陜西鎮弘蜀樂食品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就是當地政府引進的一家食品生產企業,主要從事生豬養殖、臘肉加工。公司通過運用鎮巴臘肉標準體系和帶貧機制,整合當地各類資源要素,為鄉村振興提供產業支撐。
記者在該公司看到,廠房內分隔著冷庫、半加工、包裝等眾多車間,工人們穿戴著衛生護具在生產線上忙碌著。展廳內擺放著眾多包裝精美的臘肉絲、臘肉條、整裝臘肉、豬心豬肝等等。
該公司總經理吳浩介紹,公司目前已輻射帶動貧困戶535戶,涉及貧困人口2000多人。所有豬仔公司統一管理、統一收購后,分發給農戶和貧困戶分散養殖,實現了帶貧增收。今年產量預計達500噸。
周全是九三學社陜西省委會派駐鎮巴縣構園村的扶貧干部,已在當地駐村一年有余。面對鎮巴臘肉產業別開生面的扶貧前景,周全與構園村村委會主任代貴明也動起了“心思”。

“構園村是九三學社陜西省委的‘聯戶結對’幫扶村。我們組織專家教授對構園村進行了專項調研,開展扶貧助學、農業科技普及、送醫送藥捐贈慰問等活動,直接惠及貧困戶。還申請九三學社中央資金20萬元,為構園村提供近百噸優質肥料。”周全告訴記者,此外九三學社在科學和教育界資源富集,必須利用這一優勢為村民開展養豬技術培訓,加入鎮巴臘肉產業扶貧致富“大部隊”。
記者來到構園村村民代貴興家中看到,后院的“畜牧場”內飼養著雞、羊、豬,家中房梁上懸掛著大量臘肉。“村中家家戶戶都養豬,不過數量都不大,幾頭而已。”代貴興說,村子里脫貧的村民都盼望著致富。
構園村村委會主任代貴明告訴記者,去年10月,村委會和扶貧干部都萌生了辦養豬場的想法。經過近一年的執行,目前水、路、電已配置到位,再加上九三學社的技術指導,下半年養豬場就會開張。
“脫貧后要致富,必須抓住機遇,讓村民參股。”代貴明坦言,村中養豬場規劃養豬300頭左右,預期人均增收千元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