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8月25日電 (楊佩佩)為維持汾河生態流量,山西通過已建成的萬家寨引黃工程、沁河和川引水樞紐、北趙引黃聯接段工程向汾河干流補水。在山西省政府新聞辦25日召開的發布會上,山西省水利廳副廳長白小丹說,2017年至今,累計調引黃河水12.19億立方米。
山西被譽為“華北水塔”,作為資源能源大省,由于開發過度、植被破壞、采砂排污,山西汾河流域一度“有河無水,有水皆污,遍體鱗傷”。近年來,山西持續推進汾河生態保護與修復,汾河干流水質優良斷面比例呈逐步上升趨勢。
白小丹介紹,為實現汾河“風光美起來”,山西推動實施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區項目建設。其中,13.5公里先行示范段工程已啟動,計劃年內主體工程完工,同時,力爭年內全面開工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區工程建設。“此項目是‘再現古晉陽汾河晚渡的美景,讓一泓清水入黃河’的有力舉措。”
其間,山西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級生態環境保護監察專員李凌升對汾河流域水質狀況及水污染治理情況進行通報。今年1月至6月,汾河流域13個國考斷面全部退出劣Ⅴ類水質,累月及單月水質均創歷年同期最優。7月,汾河流域國考斷面水質繼續保持穩定達標,改善成效得到進一步鞏固。

針對汾河流域天然徑流量少、水質污染嚴重、煤炭開采對地下水的破壞等問題,山西已推進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并開展京津冀周邊及汾渭平原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和黃河流域重點地區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
山西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級干部趙福義介紹,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共81個項目,主要為河流水系及水生態保護恢復、造林綠化治理、黃土丘陵區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礦山生態環境及地質災害綜合治理、農用地綜合整治、生物多樣性保護。
“此項目的實施可以有效緩解汾河中上游周邊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提高生態環境承載力,構建汾河中上游‘水豐、質好、河美’的汾河生態廊道。”趙福義說,同時,有利于呂梁山集中連片絕對貧困區的生態扶貧,進一步保護好“華北水塔”,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夯實生態屏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