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波羅熱的戰壕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曹然
發于2023.6.26總第1097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去年冬天以來,烏克蘭戰場的雙方常將“反攻”掛在嘴邊。但國際社會等待的“冬季攻勢”已經拖到“夏季攻勢”,看起來還將繼續拖到“秋季攻勢”。
成功的反攻,要能從敵軍防線的薄弱點迅速突破,然后連續取得戰役級進展,由此獲取戰場優勢地位。而現在,烏軍連“第一步”都無法完成,烏軍何以變弱了?
烏軍反攻前夕,一些西方智庫前往一線考察。上周對烏軍反攻的報道中,我們引用了一些觀察和分析。但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一份“廣泛采訪烏克蘭和西方高級軍官”的報告也值得重視。這份報告聚焦一個很“小”的話題:俄軍地面防線構造。
報告稱,俄軍構筑了二戰以來全球規模最大的地面工事,綿延2000公里,長度是二戰時期法國馬奇諾防線的四倍多。報告揭示了這些工事如何形成梯級火力網,并通過不同障礙物和戰壕的設置,針對性地阻礙烏軍坦克及裝甲車輛行進。但最引起我關注的是,報告指出,俄軍北線和南線的工事建設完全不一樣。
在北線哈爾科夫州和盧甘斯克州邊境,CSIS沒有觀察到俄軍建立復雜的新工事,大多數障礙和戰壕依托邊境城鎮設置。
這并不令人意外。一方面,俄軍去年秋季剛從哈爾科夫州退守該防線,此后烏軍反攻不斷,守軍怕是沒有精力和機會大規模構筑工事。另一方面,盧甘斯克州北部,特別是重鎮北頓涅茨克市附近,是烏軍2014年以來苦心經營的“軍事城市”,建筑物早就進行了適宜防御的改造。去年夏季烏軍主動從該戰線后撤,俄軍自然接收并利用起“軍事城市”。這可能正是烏軍在俄軍未在北線重構工事的情況下,數月來屢戰不能逼近北頓涅茨克的原因之一。
有賴于此,俄軍才能集中精力在南線扎波羅熱州構筑起三道立體式防線。第一道防線已足夠復雜,相距30公里的第二道防線則保證了對一線的火力支援,更使得烏軍即使突破一線,也無法縱深馳騁。如果兩道防線都被突破,由重點城鎮和據點串聯起來的第三道防線,還能保障俄軍盡可能從容后撤。
當然,報告也指出俄軍防線可能存在的問題:承包商工程質量不一,漫長的戰線讓預備隊力量不足,一旦第一道防線被突破,能否迅速穩住戰線還很難評估。此外,古老的地面工事再怎樣花樣翻新,都擋不住精確制導武器和無人機。我們已經在烏軍公布的各類視頻中,一次次看到無人機定點打擊戰壕中的士兵。
《中國新聞周刊》2023年第23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