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重陽佳節,是我國第一個“老年節”。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以房養老”的話題一直備受關注。專家認為,破除“被動養老”,進入“投資型養老”的思路十分必要。無論你需要不需要抵押你的房子用來支付你的養老金,對于未來的人生規劃,對于可能的貨幣貶值的經濟形勢,用投資的思路以避免資產貶值、最大化房產價值,無疑是一種更聰明的做法。
由于房地產保值性能突出,房產投資被認為是當前最靠譜的長線投資品種之一。然而,經過多年房價暴漲、租金收益率降低的現狀,對于未來人口結構變化帶來樓價下行的擔憂,令許多投資者對“買房養老”有所懷疑。是否多買幾套房子,就意味著將來可以安心養老了呢?
受訪專家認為,并非所有年齡層的人都要考慮買房養老的問題,而在購房的選擇上,更優越的資產配置、更低風險的房產投資將是他們重要考慮的方向。
案例分析
實際上,養老與理財一樣,基本原則都是“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里”,而應講求多元化配置,以達到成功養老的目標。那么,針對不同的家庭,究竟該如何合理利用自己的房產以達到更佳的養老資金配置呢?
A案例:有退休金,僅一套房,宜換租
廣州某中學林老師,60歲,退休后每月可領到約3300元的退休金。老伴孔女士,58歲,退休3年,原來是某國有企業的普通職員,月退休金2500元。目前兩人住在天河區一套總價值約300萬元的住宅中,無其他房產,家庭流動資產約有41萬元。女兒已經結婚生子,另有住房,在某事業單位工作。
理財建議:多元配置,可考慮換租
由于林老師家庭雙方均有養老金,按照廣州目前的生活水平,兩位老人的退休金總計5800元,解決溫飽沒有問題,似乎還無需打房子的主意,但假如原來單位的醫療保險不健全,生活質量將會較退休前大打折扣。
因此,瑞富理財產品總監韋楊林建議,該類家庭可以采取穩健理財的方式,多元投資養老,以投資收益補充退休金的不足部分。例如可傾向選擇風險較小的銀行理財產品、貨幣基金等產品,一般來說,獲得4%以上的年化收益率并非難事,這樣可以有效跑贏通脹。另外,應急準備金的配置比例應高于年輕家庭的一倍,4萬-5萬元為宜。
房產專家則建議,由于林老師在天河區的舊房子出租收益較佳,一般情況下月租金可達4000-5000元,因此可以考慮換租。林老師夫婦可以選擇另一處環境更好、配套齊全、適合養老的近郊物業,一般兩房單位月租金為2000多元,這樣在退休后仍有每月約2000元的出租收入的穩定收益,生活質量可以明顯提升。
B案例:丁克家庭,宜未雨綢繆
李太太,廣州某事業單位職工,今年52歲。丈夫是工程師,今年55歲。丁克家庭,愛好旅游、攝影、美食。名下有兩套房子,一套自住(越秀區舊房子,市值約300萬元),一套出租(白云區某大型小區物業,市值約250萬元)。
理財建議:70歲后可考慮“倒按揭”
表面看來,李太太與丈夫在養老上面臨的壓力并不大,由于擁有兩套住房,更可以“放手”騰挪另一套房產以獲得更佳收益。由于是丁克家庭,老來沒有子女依托,因此,更應未雨綢繆,提前做好退休準備。
理財師建議,類似李太太的家庭狀態,宜在退休前10年提前做好準備。首先,要做好養老理財計劃,適宜配置以下四類產品:貨幣基金(流動性強,方便應急)、國債或偏債基金(穩健理財,提高收益率)、實物黃金(長線保值,對抗貨幣信用風險)、保險(除了普通的養老保險,還應配置醫療、疾病類保險)。此外,家庭也需常備更大數額的活期存款或現金,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