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強化海洋戰略科技力量
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強化海洋戰略科技力量。這有助于筑牢國家海洋權益與經濟安全屏障,催生新興海洋產業形態,為經濟增長注入強勁藍色動能,推動我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堅實邁進。
多年來,隨著海洋強國戰略深入推進,我國海洋科技創新從“跟跑”向“領跑”轉變,自主創新取得顯著突破,實力穩步躍升。深海勘探領域實現鈦合金耐壓艙核心技術的完全自主化,“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實現全球最深海域的載人作業,“深海勇士”號實現深海熱液與冷泉采樣。一些地方的創新實踐亮點紛呈,成績顯著。2018年以來,廣東省支持海洋六大產業發展,開展創新產業項目315個,攻克280項關鍵技術,25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20項技術國際領先;山東省依托嶗山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等“國字號”科研平臺,實施“透明海洋”“藍色藥庫”等大科學計劃,深海智能浮標、水下無人航行器等一批高端裝備技術實現突破。
一系列國家戰略規劃與政策文件為海洋科技自主創新提供了明確指引與強勁動力。《國務院關于“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的批復》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著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為海洋科技的長遠發展錨定了方向。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深海科技”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為系統謀劃、重點推進國家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也要看到,在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過程中,仍存在一些短板。各創新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協同合作,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有待提升,國際合作斷檔風險日益凸顯。未來,要針對關鍵問題全方位施策。
深化海洋創新主體協同合作。政府層面應發揮關鍵引導作用,持續加大財政對海洋科技研發的投入強度,設立國家海洋科技創新專項基金,用于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與行業領軍企業圍繞深海探測、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開展前沿基礎研究與核心技術攻關。鼓勵并支持海洋領域領軍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牽頭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完善企業內部研發機構設置,加強研發團隊建設,深化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推動涉海高校學科交叉融合與課程體系更新,定向輸送具備國際視野、掌握前沿技術的高素質復合型海洋科技人才。
加強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構建完善的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通過搭建專業化、市場化的成果發布、評估、交易與孵化中試平臺,有效匯聚技術、資本、人才、信息等核心創新要素,破除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間的信息壁壘。加強海洋科技產業園區建設,將優秀的海洋科技成果引入園區進行孵化,發揮園區集聚效應,構建“空天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加速海洋科技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進程。推動海洋領域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實現“閉環”,將海洋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中,進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提升海洋經濟開放合作質量。積極參與國際海洋科技合作項目和計劃,加強與海洋科技強國在海洋基礎研究前沿領域的合作。鼓勵國內涉海企業和科研機構與國外同行開展合作,共同承擔重大海洋科技研發項目,積極拓展“國際藍色伙伴關系”。整合國內外海洋科技資源,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海洋科技融合創新格局,不斷提升我國海洋科技的國際競爭力和有效應對國際合作斷鏈風險的能力,為我國海洋科技的持續發展創造有利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