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回應民營企業關切、破除隱性壁壘,民營經濟促進法作了針對性制度安排。例如,在保障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方面,法律規定國家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保障‘非禁即入’。”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副處長、研究員趙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措施的實施,無疑將有助于增強企業信心,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在市場準入方面,民營經濟促進法明確規定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包括民營經濟組織在內的各類經濟組織可以依法平等進入。
對此,趙靜認為,這一規定進一步破除了地方保護主義以及“玻璃門”“彈簧門”等隱性壁壘。例如,在公共資源交易活動中,必須確保公開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則,嚴禁任何限制或排斥民營經濟組織的行為,保障民營企業能夠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從而獲得更多發展機會。
針對民營經濟組織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民營經濟促進法專門設置了“投資融資促進”章節,通過多項投融資相關規定,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在趙靜看來,國務院有關部門對金融機構服務小型微型民營經濟組織實施差異化政策,督促引導其合理設置不良貸款容忍度、建立盡職免責機制;銀行業金融機構等依據法律法規,接受符合貸款業務需要的擔保方式,并為民營經濟組織提供應收賬款、倉單、股權、知識產權等權利質押貸款;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經濟組織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平等獲得直接融資,拓寬了民企融資渠道、緩解資金壓力。
在全球經濟格局經歷深刻變革、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民營經濟促進法為民營企業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提供了有力支持。趙靜認為,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在強化科技創新方面,民營經濟促進法支持和鼓勵民營經濟組織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研究,這有助于民營企業提升自身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在國際市場上以技術優勢參與競爭,增強國際競爭力。同時,法律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參與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向其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使民營企業能夠將創新成果應用于國際合作與競爭中;
二是在優化服務保障方面,民營經濟促進法明確完善海外利益保障機制,維護民營經濟組織及其經營者海外合法權益,為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堅實的后盾,減少企業在國際市場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此外,法律建立暢通有效的政企溝通機制,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時注重聽取企業意見建議,有助于民營企業及時了解國家政策導向,更好地把握國際市場機遇;
三是在完善營商環境方面,通過營造公平競爭的國內環境,民營經濟促進法助力民營企業在國內市場做大做強,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平等的市場準入、充足的要素保障和良好的營商環境,使民營企業提升自身競爭力,以更穩健的姿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趙靜還表示,相較于國際通行的規則,這部法律展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
一是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將促進民營經濟健康、高質量發展作為國家長期堅持的重大方針政策寫入法律,這與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相契合,強調了民營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二是注重政府與市場的協同作用,在保障市場公平競爭的同時,通過政府的服務保障和政策引導,助力民營企業發展。如建立政企溝通機制、完善信用修復制度等,體現了中國政府積極作為,為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的決心和姿態。
【相關閱讀】
解讀之一:從政策到法律 民營經濟促進法實現里程碑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