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23日電 (記者任妍)5月21日至23日,2025工業互聯網大會在蘇州市召開。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理事長余曉暉發布了工業互聯網十年成果總結及未來展望。他表示,中國工業互聯網歷經十年從謀劃到實踐,已超額完成階段性目標,未來將在大規模應用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中迎來跨越式發展。
余曉暉介紹,以5G為突破口,通過工業無線、工業以太網、TSN、邊緣計算、信息模型等新型工業網絡技術,我國實現了各類工業生產要素和產業鏈上下游深度連接,帶動工業互聯網網絡體系創新發展。
回顧十年發展,工業互聯網帶來三大根本性變革。余曉暉表示,在發展理念層面,從關注單環節自動化與信息化,轉向構建全鏈條體系化的數字化協同能力,實現生產與管理系統的深度互聯;在技術應用層面,突破傳統設備物理能力局限,形成數據驅動與行業機理融合的智能優化閉環,激活數據要素價值;在產業生態層面,打破工業體系封閉性,推動技術開放共享,吸引多元主體參與,加速工業數字化轉型進程。
余曉暉認為,這些變革源于工業互聯網“全面深度互聯、數據驅動智能優化”的核心設計。通過橫向、縱向、端到端的互聯互通,打通設備、企業、產業鏈的數據鏈,基于貫通的數據與行業先驗知識,實現研發、生產、營銷等全流程的智能決策與優化,這一理念經十年實踐驗證,成為行業發展的核心指引。
余曉暉介紹,宏觀上,2017年后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加速,數字技術對制造業效率提升超越服務業,制造業生產率較此前五年平均提高8.8個百分點;中觀層面,實現41個工業大類全覆蓋,形成龍頭企業帶動、平臺支撐的行業發展生態;企業層面,大企業完成工業互聯網階段性建設目標,中小企業在龍頭與平臺帶動下駛入數字化快車道。
此外,基礎設施建設也實現彎道超車。據介紹,工業網絡領域,以5G為突破口,1.8萬余個5G+工業互聯網項目實現規模化應用;工業標識解析體系注冊量突破6700億,貫通物理與數字世界;多層次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崛起,49家雙跨平臺與200余家特色平臺走出“先技術融合、再資源整合、后機理沉淀”的中國路徑,部分平臺企業出海盈利表現亮眼。
應用模式創新催生新業態。“數據驅動下,平臺化設計、智能化生產等新模式重塑制造流程,工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的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協同,實現更高質量的產業循環。”余曉暉表示,安全保障體系逐步完善,企業受攻擊成功率從2020年的30%降至12%;產業生態蓬勃發展,超2800家成員的產業聯盟成為全球最活躍的工業互聯網協作平臺,國際標準化工作取得突破。
談及未來,余曉暉提到兩大發展趨勢。一是工業互聯網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未來十年將實現工業體系全面接入;二是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深度融合,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新技術將推動工業互聯網進入智能新階段。
工業互聯網為人工智能提供數據、場景和算力底座,而中國憑借產業場景與數據資源優勢,有望推動物理世界的智能涌現,實現從專用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的跨越。
余曉暉表示,在技術應用層面,大小模型協同將成主流。大模型在研發設計與營銷服務等知識、服務密集型環節發揮規劃與創新優勢,小模型聚焦生產制造場景解決高實時、高精度任務,二者互補形成智能決策閉環。集成智能與裝備、機器人的融合,也將成為制造業智能化升級的關鍵方向。
“站在新的十年起點,工業互聯網將以規模化應用與智能融合為雙翼,重構產業生態、技術規則與商業模式,為中國制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注入強勁動能。”余曉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