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杜燕飛)當前,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技術,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如何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推動我國相關產業健康發展,應對風險挑戰?
“人工智能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近期舉辦的2025搜狐科技年度論壇上,參會嘉賓表示,人工智能具備典型的通用技術特征,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要以人工智能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以用促建”發展新技術、賦能新產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表示,2025年人工智能發展呈現兩大特點,一方面是多模態,以大模型來處理文字、圖像、視頻;另一方面是更廣泛應用于與GDP密切相關的行業,我國在推動人工智能落地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當前,人工智能大模型生命周期主要包括數據獲取、預處理、模型訓練、微調和推理五個環節。前三個環節需要大量算力和存儲資源,通常由大型科技公司完成;后兩個環節,與生態鏈息息相關,構建國產自然系統的基礎軟件非常重要。一般單位可以基于已有基礎模型進行領域適配微調和推理應用。”鄭緯民建議,構建“類 CUDA”系統,進一步降低開發者的學習成本,通過習慣遷移重塑生態;提升國產卡硬件性能,集中資源做好核心軟件。
圍繞人工智能落地應用,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表示,通用人工智能具備泛化能力,有一個大的基座、有通識能力,能夠不斷學習進化迭代。目前,在自然語言等信息智能方面,取得了較快進展;在物理智能方面,無人駕駛、人形機器人等領域需要突破;在生物智能方面,涉及腦機接口等內容,需要的時間會更長些。這三方面的落地應用,相輔相成、并行發展。
參會嘉賓表示,一場人形機器人參加的馬拉松比賽,將人形機器人從視頻里帶到了現實中,關注人工智能的應用,要看它是否在解決問題,有沒有走進百姓的生產生活,有沒有給社會創造價值。
“大家可能會高估新技術近期的應用效果,但往往又會低估它長期的發展能力。”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張正濤表示,在人形機器人領域,2024年大部分人還在觀望,2025年深度交流和進入賽道的機構明顯多了,大家進一步認識了產業發展和技術發展規律。
“人工智能并非人類的替代者,而是人類認知與能力的延伸。”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朝陽表示,當前人工智能發展進入快車道,具身智能百花齊放。科技進步帶來驚喜,同樣也帶來挑戰。人工智能讓信息獲取變得異常簡單,但也會讓人忽略信息的真實性,需時刻保持清醒。
任何產業發展,都離不開人才培養。“在新技術革命背景下,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與成長至關重要。”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王樹國表示,這場新技術革命不是局限于一個領域,而是在人類自然科學的各領域全面爆發。大學必須從單一學科為支點的傳統模式中跳出來,直接與社會對話、與世界對話,為產業發展培育人才。
王樹國表示,學歷不等于能力,能力是在實戰狀態下磨煉出來的。大學一定要與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推進人工智能的全社會通識教育,進一步培養高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