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4日電 (記者 馬海燕)“我都不好意思說《小時代》是我做的,但這不妨礙它在市場上受到歡迎。”《小時代》的策劃人之一張強今日表示。
第九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4日在清華大學舉行。鑒于互聯網、大數據對電影的影響,主持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特地請來了多位互聯網的制作、播出、監測平臺代表,共同討論互聯網對華語電影的影響。
中國電影的井噴式增長,很多爛片賺得盆滿缽滿,讓很多人看不懂。很多互聯網企業蜂擁而至,有人歡喜有人擔憂。尹鴻說,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投身電影,傳統電影公司老板說,我們在為互聯網打工;互聯網公司說,我們在為電影打工。究竟誰為誰打工?恐怕只有實踐者清楚。
擔綱過《中國合伙人》、《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小時代》、《媳婦的美好時代》、《潛伏》等多部熱門影視作品總策劃人的張強說,他最早買下了《小時代》的電影改編權,但是他一眼都沒看過這個小說。后來郭敬明剪好片子請他去看片,他也不看,只說能過審就行。他雖然做了這部電影,但一點也不喜歡,其票房卻滾滾而來。
張強說,雖然他做了《小時代》這樣的電影,但也做了《楊善洲》這樣的電影,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目前市場上的觀眾平均年齡只有21.8歲,你跟他們談深刻主題認同當然非常困難,這就是市場導向。“我們批判今天這個結果,卻沒想過結果因何而起”。
曾任中影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張強今年8月轉任阿里巴巴影業行政總裁一度是業界新聞。張強說,自己做了20多年傳統電影,現在轉到互聯網領域做電影,也還在摸索階段。但可以肯定有一點,通過網上賣電影票,10元、20元一張的票很容易就一搶而空,對降低過高票價肯定是有好處的。
張強預計,過去電影院單一渠道的結果就是贏家通吃,越賣座的電影排片量越高,“爆米花電影”大行其道。他認為不是互聯網導致低俗,只有互聯網在提供多樣化的渠道之后才有可能出現多樣化的內容,更多類型的電影才有生存空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