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規范“低、小、散、亂”的養豬模式,如何形成協調機制管好“豬的一生”,還需要各個部門、各個省份的合作聯動,共同給力。
輿論高度關注的死豬事件,昨天在全國兩會上得到回應。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相關情況農業部正在牽頭調查,最后會給社會滿意的答復。
實際上,不僅僅是上海,在不少地方,都發現過死豬投江。有湖南婁底居民2011年就反映資江中飄著死豬,2010年浙江錢塘江同樣被豬尸困擾過……雖然呈現出來的戲劇化狀態抓人眼球,但死豬事件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一方面,有生產者在無奈乃至無德之下做出的選擇。紅心鴨蛋、毒牛奶等,都能看到第一生產者在利益驅動下忘記基本責任。在死豬事件中,調查顯示,嘉興僅一個村每月就死豬七八千頭,不管是凍死還是病死,面對龐大的養豬規模,拋尸確實是個難題。
另一方面,也有監管職能的缺失。上海市表示,死豬投江不是今天才有,十多年來一直未斷。這讓人懷疑相關部門是否有“選擇性失明”。不管是有難度還是有盲區,涉及到公共安全,不能等到事發之后才亡羊補牢。
仔細想來,死豬漂流江上,涉及到多個部門。比如公開回應此事的環保部門,比如管理生豬養殖的農業部門,比如服務公共健康的衛生部門,甚至是食品安全部門,而且此事關系上海、浙江兩個省份。這樣的多頭、多地,也讓死豬事件更為復雜。
正在召開的兩會,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調整方案,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變食品安全的分段監管為集中監管。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解決死豬問題所需要的答案。當務之急,當然是公開信息、保證水質、追究責任。但長遠看,如何規范“低、小、散、亂”的養豬模式,如何形成協調機制管好“豬的一生”,還需要各個部門、各個省份的合作聯動,共同給力。
全國兩會上,習近平在參加遼寧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比如空氣清新、水質干凈等。社會管理者,是到把民生福利中的負號去掉的時候了。(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