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分類處理落木,生產有機肥料;鋪設透水材料,進行雨水收集;利用光伏發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近年來,江蘇省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積極探索綠色減碳,努力實現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
在江蘇省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本土物種保育區,有一棵曾因臺風倒下的麻櫟樹。園區并沒有選擇將這棵麻櫟樹挪走,而是保留下來,讓樹干成為許多其他植物、動物、真菌等生命共存的新空間。
倒下的樹木成了生物棲息所,這是生態系統循環的體現,也是紅山森林動物園減碳探索的縮影。紅山森林動物園園長沈志軍介紹,動物園每天都會產生落葉落木、動物糞便、游客垃圾等,且場館需常年進行溫濕度調控,園中動植物每天還要消耗大量資源。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能耗高、碳排放高的問題。為了改變這一局面,紅山森林動物園著手打造無廢低碳動物園。
近期,記者走進紅山森林動物園,尋找動物園這個“碳排放大戶”實現綠色轉型的密碼。
分類處理固體廢料,實現回收再利用
在被臺風吹倒的那棵麻櫟樹右側,有一塊園區導覽指示牌,主干部分正是由園區落木制成。
紅山森林動物園依山而建,整座動物園被各類植物覆蓋,森林覆蓋率達85%以上,俯瞰宛如綠色海洋。高大的樹木為各個物種提供棲息場所,也可讓游客在樹蔭下納涼。但樹木多也會產生困擾,紅山森林動物園平均每天產生樹段樹枝等園林廢棄物2立方米左右,遇到臺風暴雨天氣,這個數字還會增加。
“我們會根據需要把修剪下來的樹枝粉碎成木屑,一部分木屑作為動物場館的動物墊料或者用來覆蓋黃土裸露區域,一部分木屑與收集來的動物糞便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輸送到全自動全封閉的發酵罐內,添加專門的有氧菌種,經過20天的發酵、滅菌、除臭等無害化處理,生產成有機便便肥,主要用于園內樹木施肥和動物青飼料種植基地土壤改良,達到變廢為寶的目的。”紅山森林動物園園林管理部部長陳昌菊告訴記者。
除大型落木以外,動物園日常產生的落葉松針、園內除掉的青草、員工食堂的廚余垃圾、變質的材料和谷粒飼料等,這些看似無用的“廢物”卻是改善生態系統的“好物”。“我們把本土物種保育區產生的固體廢料收集起來,堆放在一個箱子內,微生物等會對有機物進行分解,這個過程叫堆肥。”紅山森林動物園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技術主管陳月龍說,這些肥料會被用在本土物種保育區農田里,使土地變得肥沃,支撐莊稼健康生長。“這些植物在成熟后又成為本土物種保育區所飼養的動物口糧,實現了自循環。”
動物園150畝動物飼料基地的土壤營養、園內樹木施肥都依賴有機便便肥。“利用動物糞便生產有機肥料解決了動物糞便處理的難題,同時讓動物和植物廢棄物實現‘自產自銷’。”陳昌菊介紹,剩余的有機肥料還被做成動物園文創產品,游客購買后可以用來養花,將綠色低碳的理念傳遞給更多人。
雨水下滲涵養水源,循環利用水資源
水面多,是很多游客對紅山森林動物園的直觀感受。在紅山森林動物園的北門湖,小蓬草、車軸草、構樹、睡蓮、荷花、蘆竹等植物肆意生長,黑水雞悠閑地在水中棲息覓食,這里不像傳統的動物園,更像是一個生態公園。
動物園需要豐富的水體生態系統。“我們在動物園規劃的過程中,希望能夠減少人為干預,營造天然的生態系統。”沈志軍介紹,水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紅山森林動物園在規劃中,希望能夠把更多的“水”留住,進而循環利用,在滋養萬物的同時做到減碳。
有些“看不見”的水,也被留在了園中。一些游客注意到紅山森林動物園很多游步道踩上去軟軟的,這恰恰是“留水”的秘訣。園中的游步道,一種是用碎木屑、草料、泥土鋪設的“生態道”,方便蚯蚓等通行,另一種是由高性能透水磚鋪設而成。這兩種游步道都具有透水功能,雨水可沿地面下滲,補充地下水。
“雨水下滲不僅能夠涵養水源,還能夠維持土壤濕度,為地表植被和微生物創造良好生存環境。”紅山森林動物園建設部部長馬可主導參與了動物園大部分基建項目,水循環是他在設計之初考慮的重要指標。“目前,園內除主干道考慮到人流量大,需要承擔車輛運輸任務而使用硬化路面,其他游步道均鋪設透水材料,二者互為補充。”馬可說,“為了能夠減少用水,紅山森林動物園將環保理念融入建設之中,在南門區、本土物種保育區都采用了水循環設計,通過收集雨水,實現水資源的節約循環利用。”
安裝光伏發電項目,節能減少碳排放
每到周末,紅山森林動物園迎來游覽高峰。在本土物種保育區,不少游客在“可持續生活小院”內休憩。小院內設有一臺“零碳”咖啡機,南京市民郭君掃碼購買了一杯“零碳”冰咖啡,屏幕上顯示“你手上的這杯冰咖啡碳排放量約85克”。
“我們選用的是中國本土的咖啡豆,選擇‘碳中和’牛奶,咖啡渣也會用來堆肥,而這臺機器使用的電力也由小院上方的光伏發電板供應。”陳月龍向記者介紹,“零碳”咖啡并非完全沒有碳排放,而是通過計算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值,設計出抵減方案,盡可能接近或達到零排放。
“可持續生活小院”就是紅山森林動物園節能環保的小實驗區,小院上方布設有10塊太陽能光伏板,總面積為31平方米,發的電由本土物種保育區自行調配。買完咖啡,郭君注意到休息區桌面上還設有供手機充電的插座。不止如此,隔壁文創小屋的照明、空調用電同樣有光伏發電的支持。
相比于“可持續生活小院”的“小規模實踐”,紅山森林動物園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的節能實踐則更加系統化和規模化。動物園在救護中心屋頂上方改造安裝1100平方米光伏發電項目,一年可產生8萬多千瓦時的綠電,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0.8噸,基本滿足救護中心的日常用電需求。此外,飲料瓶回收站、堆肥場、貓科館生態墊材……漫步紅山森林動物園,還有不少綠色減碳的細節。
“我們將低碳環保可持續作為動物園發展的目標,將積極推進園區零廢棄行動方案,也希望通過紅山森林動物園的探索,為城市廢棄物管理、資源循環利用、節能降碳等提供微觀樣本。”沈志軍介紹。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4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