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騰在養殖基地撒餌料喂魚。
以上圖片均為曾俊榮攝
"> 王啟騰展示自己養殖的羅非魚。
以上圖片均為曾俊榮攝
“這是我們創新養殖的脆肉羅非魚,肉質結實,口感脆滑美味!”在廣東省茂名市茂南區金塘鎮羅非魚生態養殖基地內,年輕的負責人王啟騰向前來考察的商戶們介紹,黝黑的臉上洋溢著自信,顯露出對這片魚塘和這份事業的熱愛。
王啟騰出生在海南農村,2014年考取了廣東茂名的大學。在一次暑期社會實踐中,他來到茂名的羅非魚養殖區,被眼前的情景深深震撼:成片的魚塘里,羅非魚產量巨大,卻因品種單一、同質化嚴重,價格長期徘徊在低位,養殖戶增收困難。“養魚的場景跟我的家鄉很像,但產量高不等于效益好。”王啟騰覺得,農民的汗水不該這么廉價。傳統養殖業能夠破局嗎?思來想去,他萌生了一個念頭:“能不能在羅非魚養殖上闖出一條新賽道?”
王啟騰立馬行動,了解查詢各種水產養殖新技術。當了解到脆肉鯇通過蠶豆喂養實現肉質脆化、身價倍增的成功案例時,他眼前一亮:“羅非魚生長快、適應性強,是不是也能走脆化這條路?”這個大膽的想法讓王啟騰興奮不已,“我想試試!”
大學畢業后,在廣東省“大學生鄉村創業幫扶計劃”的幫助下,王啟騰來到茂名農村,開始嘗試用學到的辦法養殖脆肉羅非魚。
“農村創業天地廣闊,我感到自己有使不完的勁!”王啟騰說干就干,卻遇到了不小的困難。“最難的是調控飼料中的蠶豆比例。”王啟騰說,羅非魚腸壁薄,消化系統較弱,飼料里蠶豆含量高了,魚體不能適應,會引發死亡;蠶豆含量過低,魚肉脆化不成功,經濟效益又上不去。
“不能就這么算了。”他咬緊牙關,幾乎把自己“焊”在了魚塘。從投料的時間、分量,到水質的細微變化、水溫的監測,再到放魚苗的密度、捕魚的手法,他都密密麻麻地記錄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不放過每一個數據和觀察到的現象。從塘埂下來,他常常顧不上換下沾滿泥漿的膠鞋,便直奔農技站,帶著問題和數據,向專家請教,分析原因,調整方案。
失敗、總結、再嘗試……堅持不懈的努力獲得了回報。如今,王啟騰養殖的脆肉羅非魚存活率穩定超過95%,魚肉脆度恰到好處。更讓他高興的是,通過精細化管理和技術優化,脆肉羅非魚的養殖成本成功控制在每斤6元左右,而出塘價達到了每斤9元左右,效益遠高于普通羅非魚。
目前,王啟騰正在推動規模化養殖,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15家合作社和8家企業養殖脆肉羅非魚,養殖水面超3000畝,年產量累計超2500萬斤,產值超2億元。談到未來,王啟騰說,要繼續扎根鄉土,為科技興農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3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