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拉農業合作紐帶拉得更緊(環球熱點)
巴西總統盧拉于5月10日至14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訪問期間,中拉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于5月13日在北京舉行。巴方各界期待盧拉此次訪華,將共同推動中拉關系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是拉美第二大貿易伙伴。多年來,中拉雙邊貿易保持高速增長。其中,農產品貿易在中拉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近來,中國與巴西等拉美國家在農產品貿易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中拉農業合作紐帶拉得更緊。
對此,本報記者采訪中國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國際關系室主任、巴西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周志偉和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產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解讀農產品貿易熱絡往來折射出的中拉農業合作前景。
拉美優質農產品豐富中國餐桌
【觀察】
近日,滿載近7萬噸巴西大豆的“光輝”號外籍貨輪緩緩靠泊寧波舟山港老塘山中轉作業區。據悉,4月和5月是巴西大豆的進口旺季。隨著國際形勢和貿易環境的變化,中國對巴西大豆的采購量明顯增長。根據寧波舟山港老塘山中轉作業區靠泊計劃,4月,巴西大豆裝卸量達70萬噸,同比增長超過三成。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稱,中國近年持續推動農產品進口多元化,巴西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大豆供應國。
除了巴西大豆,阿根廷牛肉、厄瓜多爾白蝦、智利車厘子、秘魯藍莓、洪都拉斯咖啡……越來越多拉美優質農產品不斷豐富中國百姓的餐桌。
目前,中國和阿根廷、委內瑞拉、烏拉圭等19個拉共體國家建立了雙邊農業合作機制,不僅設立了大豆、農藥、漁業等工作組,還形成了部省聯動平臺,對接需求、凝聚共識。
【解讀】
胡冰川:近年來,中拉農業合作得到迅速發展,這一方面得益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食物消費升級,農產品需求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源自全球農業增產的大背景下,拉美國家豐富的農業資源迸發出巨大的生產能力。
根據聯合國拉加經委會公布的數據,自2000年至2023年,中拉貿易額從140億美元增至超4800億美元,雙方貨物貿易增長35倍。其中,中拉農產品貿易額2023年達810.3億美元,占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的近1/4,較2014年翻了一番??紤]到中拉在農業方面的高度互補性以及農產品貿易在中拉經貿關系中的重要地位,可以將農產品貿易視作中拉貿易乃至雙邊合作的“穩定器”。
對中國而言,中拉農業合作使得農產品進口來源更為多元,供應鏈更具韌性;對拉美各國而言,中國農產品市場的開放使得本國農業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周志偉:近年來,中拉農業合作更加緊密,雙邊農產品貿易呈現三方面趨勢:
一是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例如,巴西大豆對華出口增幅明顯。此外,貿易品類從傳統大宗商品向高附加值產品延伸。
二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速推進。例如,巴西方面表示,中巴近期討論了巴西和南美一體化大基礎設施計劃,其中包括連接南美國家和秘魯錢凱港的“兩洋鐵路”項目?;A設施及物流網絡的優化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貿易效率,助力中拉農產品貿易。
三是中國與拉美國家農業政策溝通更加密切。面對美國濫施關稅擾亂全球貿易秩序,拉美國家進一步認識到開拓中國市場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并且看好對華加強農產品貿易的機遇。
中拉農業科技合作成為新亮點
【觀察】
巴西《真實巴西》網站日前報道稱,中小規模農田的機械化是巴西農業如今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在中國的支持下,巴西正在尋求一種創新解決方案:利用中國技術,在巴西生產適合當地農村實際情況的機械。通過建立生產鏈,為巴西農業重建工業基礎。
除了農產品貿易之外,農業科技合作日漸成為中拉農業合作的新亮點。近年來,中國與阿根廷、智利、古巴、墨西哥、秘魯等國通過設立農業技術聯合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示范農場等,推動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中拉互派農業技術交流團,開展了數百個農業培訓項目,把中國的先進農業技術傳授給拉美國家,助力當地農業技術水平提升和農民增收。
全球農業商貿網站稱,拉美多國通過和中國合作,在標準化農業種植、種子研發、完善的倉儲和物流網絡、先進的港口設施和管理系統等方面受益良多。
【解讀】
周志偉:中拉開展農業科技合作,不僅有助于提升拉美國家農業增產能力,也可推動中拉農業合作可持續發展。目前,拉美國家普遍面臨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的艱巨任務,需要在土壤改良、土地可持續使用、減少毀林等方面付出努力。
中拉在農業科技領域的合作兼顧拉美國家農業生產可增長性和可持續性這兩個目標,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土壤改良,幫助拉美主要農業國家實現土地合理、可持續利用;二是農業增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機構與拉美多國設立農業技術聯合實驗室等,在種子培育、農作物生產等方面分享經驗、技術,促進拉美國家農業可持續增產;三是農產品加工,這是許多拉美國家的主要關切,即提高出口農產品附加值,進而帶動當地民眾就業增收,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胡冰川:中國與拉美國家在農業科技領域的合作具有重要意義:首先,中國先進的農業技術,如植保無人機、北斗導航系統在精準農業中的應用等,不僅適合拉美國家的農業生產環境及大規模作業需求,而且能夠幫助拉美國家提升自身農業科技發展水平;其次,中國強大的農機裝備制造能力,如大馬力拖拉機,與拉美國家豐富的農業資源相結合,有助于構建新型農業產業鏈合作模式;第三,中拉雙方在綠色農業、生態保護方面具有廣闊合作空間,中國經驗可助力拉美國家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目前,巴西等拉美國家對與中國開展農業科技合作表現出濃厚興趣。科技創新是農業農村進步的重要驅動力。今后,中拉進一步加強在種質資源、動植物疫病防控、數字農業及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合作研究,共同提升科技創新與農業發展水平,不僅將惠及中拉民眾福祉,更將對全球農業生產產生積極影響。
為全球農產品市場注入穩定性
【觀察】
從農產品貿易,到農業技術交流,再到向全世界推廣先進技術,中拉農業合作為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提供了思路。
例如,總部位于墨西哥的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玉米種質資源。多年來,中墨基于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等載體,在多個農業領域進行技術合作和推廣,為應對全球糧食危機提供了合作范例。
2024年11月,中拉可持續糧食創新論壇暨中拉可持續糧食創新中心啟動會在海南三亞崖州灣舉辦。會上,來自中國、智利、古巴、哥倫比亞、巴西、阿根廷等國的代表一致認為,中拉在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擁有巨大合作潛力。中拉可持續糧食創新中心的成立,將為雙方深化農業科技合作、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保障全球糧食安全注入新動力。
【解讀】
周志偉:中拉農業合作不僅給雙方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有效提升了全球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有助于維護全球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作為全球農產品消費大國的中國和作為全球農產品主要生產地區的拉美建立穩定合作關系,能夠為全球農產品市場注入更多確定性。
未來,中拉農產品貿易除了在大豆、牛肉、豬肉等傳統優勢類別繼續保持合作之外,還在更多類別具備合作潛力:一是水產品。拉美地區的水產品產量高、品質好。近年來,秘魯的南美白蝦、智利的三文魚、阿根廷的紅蝦等來自拉美國家的優質水產品陸續進入中國市場,中拉水產品貿易往來日益密切;二是特色熱帶水果。智利車厘子在中國市場的成功表明,中國消費者對豐富多樣的熱帶水果需求巨大。今后,依托秘魯錢凱港這一海運物流樞紐以及日臻完善的物流體系,巴西莓等更多來自亞馬遜地區以及廣大拉美國家的特色熱帶水果將更加便捷地進入中國市場。
胡冰川:多年來,中拉農業合作以農產品貿易為牽引,大幅提升了拉美相關國家的農業產出。得益于中國市場需求的增長,拉美各國的農業產能得到有效釋放,直接或間接地提升了全球農業生產效率。
當前,中拉雙方在農產品貿易領域依存度很高。中國是很多拉美國家最大的農產品出口目的地,很多拉美國家是中國特定農產品最大的進口來源地。未來一段時間,農產品貿易仍將是中拉農業合作的主體,并將在現有基礎上有更全面的發展。高價值農產品將成為中拉農產品貿易新的增長點。此外,隨著大宗農產品貿易量的不斷擴大,中拉農產品貿易的整體效率將持續提升,中拉農業科技合作將向縱深發展。
(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 嚴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