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30日電 (記者 李曉喻 謝雁冰)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30日表決通過民營經濟促進法,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作為中國第一部專門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此法出臺備受關注。
作為中國6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GDP)、80%以上城鎮就業的貢獻者,民營經濟發展事關中國經濟全局,也是提振信心、穩定預期的重點關注對象。
在受訪專家看來,民營經濟促進法出臺,夯實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基石,從多方面賦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引導企業激發原始創新力等具有重大意義。
去年10月,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12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今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草案進行了二審,4月進行了三審。
表決通過后的民營經濟促進法共9章78條,包括總則、公平競爭、投資融資促進、科技創新、規范經營、服務保障、權益保護、法律責任以及附則。
此法創下多個“第一”。如第一次將“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和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寫入法律;第一次明確民營經濟的法律地位;第一次明確規定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長期堅持的重大方針政策。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表示,這部法律的出臺將有助于全社會形成對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共識。更強的社會共識,有利于形成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輿論環境,依法追究惡意侵害企業和企業家聲譽行為的法律責任。
近年來,民營企業創新水平不斷提升。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13.4萬件,占中國國內企業總量近四分之三。
在新科技革命產業革命提速之際,民營經濟促進法為民營企業更好抓住機遇提供有效保障。該法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在推動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積極發揮作用,并明確支持有能力的民營經濟組織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經濟組織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對提供技術創新服務、發揮數據賦能作用、加強技術應用與合作、鼓勵人才培養使用、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等作出規定。
“這些制度舉措,將有助于廣大民營企業獲得更加寬廣的發展空間,提振發展信心、釋放發展潛力?!卑字囟髡f。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魏楚認為,民營經濟促進法引導企業激發原始創新力,通過穩定企業家政策預期、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提高企業家創新創業能力等舉措,源源不斷地激活企業的創新基因、創新潛能和創新動力,推動更多民營企業進入世界一流企業行列。
對民營經濟發展的“痛點”和“堵點”,該法均予以明確回應。如該法規定,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包括民營經濟組織在內的各類經濟組織可以依法平等進入,并對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定期清理市場準入壁壘、禁止在公共資源交易活動中限制或者排斥民營經濟組織等作出規定。
專家認為,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的關鍵在于公平競爭。確保民營企業公平參與競爭的機會并通過法律的方式加以明確,有利于幫助民營企業增信心、穩預期。
此外,該法既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又注重加強規范引導,體現出立法內容的完整性。其中明確推動民營經濟組織實現規范治理,完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規范經營者行為、強化內部監督;同時,對依法規范和引導民營資本健康發展,構建民營經濟組織源頭防范和治理腐敗體制機制,加強廉潔風險防控,規范會計核算、防止財務造假等作出規定。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趙旭東稱,通過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引導和規范,民營企業將在提升治理能力和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取得顯著進步,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多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