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 馬海燕)首屆“中國丹麥教育論壇”22日線上舉行。中國和丹麥的12位知名教育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疫情給教育帶來的挑戰、影響與啟發,共同展望人類未來教育的可能性。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新教育研究院院長李鎮西擔任中國丹麥教育論壇的中方主席。他說:“這次疫情讓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生命教育、誠信教育、科學教育、合作教育、公民教育。”
李鎮西表示,當前,教育的內容更加充實豐富,教育視野也更加開闊。從個人到群團,從學校到社會,從中國到世界,在線學習成為一種與在校學習并行不悖、互相補充的學習常態。但是教育的宗旨沒有變,那就是從人性出發,通過民主、平等、公正的途徑抵達更加自由的心靈和更加美好的世界。
產生于19世紀的非正規成人教育“民眾學院”是丹麥教育體系的基石之一。北菲茵民眾學院校長摩根·戈德鮑爾擔任此次中國丹麥教育論壇的丹麥方主席。他表示,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風險的社會,未來不可預測。面對未知,最重要的是需要有開放的思維模式,所以人類終身學習、持續學習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他希望人文教育交流能成為發展中國和丹麥思想和知識共享伙伴關系的第一步。
疫情之下,線上教學、家庭教育、學生自學能力等都受到挑戰。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認為,好網課的標準需要教師有突出的表演,同時需要學生有突出的表現,這意味著傳統的教師需要成長、蛻變,需要成長為新型教師。他指出,在互聯網教學中,教師如何和學生進行心靈溝通和交流是最重要的。
談及疫情期間親子關系出現的種種問題,朱永新分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時至今日,很多父母仍把孩子考試成績放在第一位,對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種技能、素養、習慣、人格的提升進步等視而不見。

丹麥前教育部長貝特爾·哈爾德認為,丹麥教育最顯著的特點是對話。丹麥教育的優點是學生們不會僅照搬所學的內容,他們思維活躍,會主動提出問題和表達自己的想法。不過,他也談到丹麥教育中的不足,那就是對一些成績較弱的學生往往施加強迫性的壓力。
“我們社會需要優秀的木匠和環衛工作者,也需要優秀的核物理學家和人文學科人才。”貝特爾·哈爾德認為,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應該進一步認識到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性以及孩子自身的差異,對學生的教育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因為不同的職業對人的素質和技能有不同要求。
兩國學者均認為,讓人能夠在教育的過程中感受到幸福完整,都能夠在奮力進取中創造生命的奇跡,這才是教育所期待的未來。為此,各國教育都有很長的路要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