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中國自貿試驗區再擴圍有何深意?
中新社北京9月21日電 題:中國自貿試驗區再擴圍有何深意?
中新社記者 李曉喻
中國21日對外公布北京、湖南、安徽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及浙江自貿試驗區擴展區域方案。至此,自貿試驗區增加到21個,覆蓋大半個中國。
疫情之下,自貿試驗區擴圍背后大有深意。
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在疫情給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造成重大沖擊之際,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真金白銀”,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成為此次中國自貿試驗區新布局主要考量之一。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北京科技創新動能強勁,湖南裝備制造業積淀深厚,安徽新興產業要素比較活躍,浙江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在這4個地區新設自貿試驗區或者擴區,將從源頭上補鏈強鏈、穩鏈固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先進性、穩定性和競爭力。
根據方案,北京將深化產業鏈協同發展,探索建立總部—生產基地、園區共建、整體搬遷等多元化產業對接合作模式;湖南將在創新平臺建設、數字經濟發展、工業互聯網建設、高端裝備維修再制造、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等方面開展探索試驗;安徽則瞄準產業鏈的高端,提出要超前布局量子計算與量子通信、生物制造、先進核能等未來產業,還要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策源地建設。
推動更高標準高質量開放
開放一直是中國自貿試驗區的鮮明特點之一。2020年版自貿試驗區投資準入負面清單中,限制或禁止外商投資的只有30項,比2013年上海自貿試驗區推出的第一張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減少了80%。
用王受文的話說,經過投資、貿易、金融、人員流動等方面一系列的先行先試,今天自貿試驗區已成為全國“開放水平最高的區域”。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回頭浪”,不少國家和地區保護主義有所升溫情況下,中國開放決心不僅未見衰減,反而越發堅定。此次自貿試驗區再擴圍,正是中國開放提速的力證。
例如,在金融業開放方面,北京自貿試驗區將允許更多外資銀行獲得證券投資基金托管資格,跨國公司還可以在境內設立符合條件的投資性公司,依法合規設立財務公司。此外,北京還將探索賦予中關村科創企業更多跨境金融選擇權,并創新企業外債管理方式,逐步實現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非金融企業外債項下完全可兌換。
再如,湖南自貿試驗區放寬了外商投資企業設立投資性公司的申請條件;安徽則提出要探索建立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跨國技術轉移和知識產權分享機制;浙江自貿試驗區允許中資非五星紅旗船開展以寧波舟山港為中轉的外貿集裝箱沿海捎帶業務等。
據官方數據,北京、湖南、安徽、浙江四地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開放基礎好,吸收外資額和進出口額都占中國的五分之一以上。王受文稱,在此四地新設或者擴區,可進一步釋放巨大的潛力和發展動能,有助于探索在新形勢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分析人士認為,疫情之下中國繼續擴圍自貿試驗區,是向全球投資者發出清晰信號:不管逆全球化、保護主義如何高漲,中國擴大開放既定方向不變,決心也不會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