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沙9月13日電 題:長沙老農與抗戰陣亡將士墓的“世紀情緣”
記者 唐小晴
擺祭品、點燭、燃香、敬酒……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湖南長沙縣春華鎮74歲的劉金國老人近日騎著一輛老式自行車來到離家不遠的抗戰紀念園緬懷烈士。
站在自己守護了半個多世紀的“中央陣亡將士”墓前,身材瘦削的劉金國顫抖著枯瘦雙手撫摸墓碑,淚流滿面。他神情凝重地三鞠躬,再用鐮刀清理墓碑周圍的雜草。

距離長沙城30公里的長沙縣春華山鎮,是湘北岳陽、平江進入長沙的交通要道,公路旁有眾多山頭。1941年9月,侵華日軍發動對長沙的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展開第二次長沙會戰。由江西馳援長沙的中國第74軍在春華山鎮金鼎山一帶阻擊日軍,戰斗異常激烈,大批將士英勇陣亡。會戰結束后,地方政府組織當地百姓收殮烈士遺體,一并安葬于此。
隨著時間流逝,血戰逐漸淹沒在平常生活之中。1965年,直到被下放到春華鎮的劉金國在田坎上發現一塊刻有“中央陣亡將士”字樣的花崗巖石墓碑,這段歷史又開始浮出水面。
“當時它被用來當作墊腳過河的石料,背面書‘此干長約十四丈,民國三十年公刊’。”劉金國聽村里老人講過春華山的慘烈戰役,想到這可能是抗日將士的墓碑,不忍心看其被人踐踏,就用泥土掩蓋起來,后偷偷將墓碑藏于家中。

在那個特殊年代,這一做法若被發現,就會惹禍上身。時間一晃到了2009年,劉金國在山上意外發現一塊碑穴痕跡與之前收藏墓碑寬窄完全吻合的無碑無名墓地。劉金國一個人忙活了40多天,砍掉墓周圍雜草,又用微薄積蓄修復墓碑,在墓碑下建好底座。
墓碑修復后,劉金國將情況反映至長沙縣相關部門。文物部門仔細考查后,“中央陣亡將士”墓被列為文物保護點,春華鎮人民政府又對該墓進行了修復,在原址建造了抗戰紀念園。劉金國被聘為文物守護人,經常號召村民、志愿者、學生前來祭拜英烈。
“我發現了碑、墓,這是我和烈士們的緣分,所以要守著他們。”抗戰紀念園目前矗立有劉金國尋訪到的六塊陣亡烈士墓碑。劉金國還告訴鄉親們,若發現此類墓碑,要妥善保護好,“讓后人牢記歷史,不忘國恥”。

為讓英靈回歸故里,經民間公益團隊湖南老兵之家和社會各界幫助,劉金國還找到了部分烈士后人。老人回憶,他曾赴浙江尋找烈士后人,并把一位名叫裘彩貴的烈士墓土送至其女兒裘愛卿手中。“她當時已經77歲,取出當年母親結婚穿的棉衣,緊緊將血紅的精土一把包住,淚流滿面。”
多年來,劉金國還堅持搜集各種抗戰資料、文物,自建抗日戰爭歷史圖片紀念室。記者在他家中看到,房屋內貼滿了和抗戰相關的圖文資料,包括日軍侵華地圖和當年參加過春華山戰役的100多位烈士名單。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曾經的年輕小伙,如今容顏滄桑、滿頭銀發,他已習慣與英烈們“相處”的生活,每隔幾天便會來打掃墓地。
“我無怨無悔,這是我與碑墓和先烈們難得的緣分,他日百年終老,愿與先烈同眠此山,我劉氏子孫后代也會繼承守墓之志之責,用實際行動將抗日英烈墓地視為吾祖,以慰英靈。”劉金國說。
2015年,劉金國獲得了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單位頒發的“中國最美善行者”證書,表彰他半個世紀以來對抗戰英烈墓地的堅守。目前,老人還有兩個愿望,一是為找到名字的100多位陣亡將士刻一塊石碑,放入紀念園內;二是用收集的材料出一本講述長沙保衛戰的書,記述英烈們浴血奮戰的功績。
“書名就叫《守候--祭奠抗日英烈永不忘卻日寇侵華史實》。”劉金國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