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10日電 10日在北京發布的《京津冀藍皮書》顯示,京津冀區域協同治理穩步推進,整體上區域產業分工更加趨于合理,公共服務水平總體提升,不過,各城市有待提升的領域各具差異。

這份報告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全稱為《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20)》。
報告稱,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京津冀三地的空間失衡亟須完善區域內多元主體協調發展新機制,構建區域治理體系,提升區域發展的自我協調與自治能力。
藍皮書提供的數據分析,2010~2017年,京津冀城市群內部各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普遍提升,2017年綜合得分排名依次為: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邯鄲、唐山、秦皇島、滄州、張家口、邢臺、廊坊、承德、衡水。
不過,報告也指出,總體來看,京津冀城市群內各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差距總體呈擴大態勢,但差距的增速整體降低,協同發展成效顯現。
在產業方面,整體上京津冀區域產業分工更加趨于合理,產業差異化程度及協同化程度明顯提升。
報告提到,特別是京津、京冀的區域分工程度提升幅度較大,且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等產業協同化程度不斷提高,但仍存在部分行業區域分工程度偏低、津冀兩地的產業同構化程度較高等問題,這都制約了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步伐。
報告也提到了當前京津冀區域協同治理存在的六方面短板,包括跨區域地方政府協作程度亟待加強;三地尚未形成梯度化的產業鏈協同治理體系;冀北、冀中南地區交通聯系不足;環境治理成效仍待加強;河北創新能力薄弱;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單一等。
例如在環境方面,報告提到,京津冀城市的空氣優良天數雖然有所提升,但超標天數比例仍接近50%,PM2.5、PM10仍為主要的污染物。而長三角地區城市空氣質量的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25.9%,PM2.5濃度為44微克/立方米,PM10濃度為70微克/立方米,均遠優于京津冀地區。京津冀地區在大氣、水域等跨區域、跨流域的生態治理問題上仍需要加大協同治理力度。
在公共服務方面,報告建議,區域要建立公共服務多元主體供給模式,整合教育、公共設施等不同領域的市場力量,利用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源,通過聯合辦學、聯合經營等市場化模式,豐富公共服務配給模式,輔助政府實現公共職能,滿足人民的多樣化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