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8月31日電 題:重塑河山 天然林保護工程為山西筑起生態屏障
作者 高瑞峰 劉俊鵬
作為全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1998年,山西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停止天然林資源商品性采伐。2019年,山西天然林保護工程區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效益價值總量為1162.04億元,生態、經濟、社會等效益顯著增強。
多重效益疊加 鑄就“綠色銀行”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東部,水土流失面積約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9%。1998年,山西發布《關于停止天然林采伐的通告》,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2000年,按照國家部署,天然林保護工程在黃河流域正式啟動,主要建設范圍為沿黃生態環境脆弱區,覆蓋全省9市72縣及7個省直林區。

為保證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效,山西在天然林保護工程區內實行最嚴格的林地征占用管理機制,7700多萬畝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持續增長。2017年,山西頒布《山西省永久性生態公益林保護條例》,將全省最精華的天然林資源納入永久性生態公益林。
能保還要善造。多年來,通過合作造林、購買式造林、托管造林等新機制,山西完成天然林保護工程1573萬畝營造林任務。在該工程的推動下,山西森林資源得到有效恢復和增長,野生動物的分布面積逐年上升,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發展。
前不久,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公布,2019年,全省天然林保護工程區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效益價值總量為1162.04億元,林業產業總產值534.9億元。該工程的實施,重塑了三晉河山,亦帶動了區域社會經濟綠色發展。
重塑三晉河山 涵養“華北水塔”
山西多山,溝壑縱橫,境內有1000余條河流,四周為山河所環繞,素有“表里山河”之稱。地跨黃河、海河兩大水系,河流屬自產外流型水系,被譽為“華北水塔”。
天然林承擔著重要的涵養水源和保育土壤功能。該工程實施以來,縱跨太行山、呂梁山的一抹抹綠色,不僅扮靚了山西的“顏值”,亦在保育土壤和涵養水源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據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該省天然林保護工程區森林生態系統年保育土壤12829.40萬噸,相當于省內年土壤侵蝕量的28.13%,比2014年增加4667萬噸;涵養水源量92.72億立方米,相當于全省水資源總量的76.27%,比2014年增加71.23億立方米。

隨著生態環境的大幅改觀,今年1月至6月,汾河流域13個國考斷面全部退出劣Ⅴ類水質,向黃河的年輸沙量由20世紀末1.2億噸減少到目前的1700萬噸。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云龍介紹,山西在北部防風固沙區、中部水土保持區、重要水源涵養區構建起一道道生態防護屏障,《2017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顯示,2000年至2017年,山西植被生態質量改善速度居全國之首。
筑起生態屏障 打造“致富工程”
生態恢復還給三晉大地綠水青山,天然林保護工程在生態效益顯現的同時,其經濟、社會效益日益凸顯。隨著森林游憩價值的挖掘,旅游景點的開發,逐步走出一條綠色發展路徑。
山西省鄉寧縣聘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擔任生態護林員。郭貴家就是其中一員,2016年他被聘為生態護林員,當年獲得管護收入10764元。如今,他一家已實現脫貧,“還種了花椒樹,3年后就會有收成,到時除了護林員收入,家里又會多一份收入。”
山西省隰縣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85.6萬畝,2017年以來,該縣累計聘用生態護林員246名,貧困護林員657名;累計兌現護林員管護費逾524萬元,惠及903戶貧困戶增收脫貧。
根據山西省國有林管理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每年為當地帶來了約5萬個就業機會,人均年收入0.7萬元,區域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長,由2010年的4736元增長到2018年的12550元。
此外,依托天然林保護工程,山西著力發展林下經濟,重點打造林菌、林藥、林禽、林蜂、野生中藥材采集加工等林下經濟支柱產業,已注冊了13個地方特色品牌,木耳、蘑菇、森林豬等森林食品逐步走向市場。
天然林保護工程,成為了當地民眾的“致富工程”。張云龍表示,堅持綠化河山與惠及民生相結合,釋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政策紅利,繼續拓寬走好山西生態扶貧路徑,讓三晉大地增加美麗“顏值”,也讓貧困民眾露出了增收“笑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