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8月30日電 (記者 朱曉穎)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肖幼30日在南京表示,治淮70年來取得巨大成就,亦存在“新老”問題。
當日,淮河流域水治理戰略研討會在南京的河海大學舉行。會間,肖幼介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治理淮河70年的成就與經驗,并指出未來工作方向。
淮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面系統治理的第一條大河。1950年,中國拉開了治淮的序幕,治淮成為全國大規模治水的開端。
淮河流域地處中原腹地,具有獨特的資源、環境、區位優勢:以不足全國3%的水資源總量,承載了全國大約12%的人口和11%的耕地,貢獻了全國9%的GDP,生產了全國1/6的糧食。淮河流域是集糧食生產基地、能源礦產基地、新興制造業基地于一體,以及承載了長三角向中西部產業轉移和輻射最近的地區。
肖幼表示,70年來,在“蓄泄兼籌”方針下,淮河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防洪體系愈發完善,防汛抗洪、抗災減災能力不斷提高。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到“實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基本實現了保障淮河防汛安全、保證淮河水資源能夠開發利用的階段性目標。
其中包括:基本建立了防洪減災體系,初步形成了水資源綜合利用體系,逐步構建了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不斷加強流域綜合管理體系,初步形成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流域水安全保障體系,極大地改變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無災”的落后水利面貌,為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滿足流域人民對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需求提供了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他表示,剛剛過去的2020年淮河、沂沭河洪水是對70年治淮成就的又一次大考。經過預測預報、精準調度、聯合運用水庫和行蓄洪區,發揮水工程集成效用,防汛抗洪工作取得初步勝利:主要堤防未出現重大險情,防汛抗洪工作有力有序有效。
據統計,與1991年淮河洪水累計啟用13個行蓄洪區、臨時轉移超百萬人口相比,今年洪水期間,安徽王家壩站最高水位29.75米,雖比1991年高出0.45米,但僅啟用了8個行蓄洪區、轉移疏散5000余人。
“必須清醒地看到,治淮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新老’問題:如防御超標準洪水的能力不足,水資源配置和保障水平不高,水生態損害問題依然嚴重,流域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等。”肖幼說。
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他進一步舉例說,淮河上游來水快、中游水循環不暢、下游泄洪能力不足,這是過去治淮工作中遇到的3個問題,至今尚未完全解決。
肖幼表示,下一步,將謀劃今后一個時期淮河保護治理的頂層設計,全面提升淮河流域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水平,突出抓好行蓄洪區調整和建設的關鍵抓手,牢牢抓住淮河保護治理在國家戰略實施中的重大機遇,準確把握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淮河保護治理提出的最新要求等。
例如,治淮將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聚焦河流湖泊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謀劃建設一批基礎性、樞紐型的重大項目。根據蓄洪區特點,因地制宜,安排群眾生產生活,揚長避短,引導和鼓勵鄉親們逐步搬離出去,減存量、控增量,不搞大折騰,確保蓄洪區人口不再增多。
展望未來,肖幼指出,要統籌推進“安心淮河、清澈淮河、生態淮河、富庶淮河、共享淮河、智慧淮河”建設,力爭到“十四五”基本建成較完善的現代化防洪除澇減災體系,到2035年建成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匹配的流域現代水治理體系,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實現流域水利現代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