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8月27日電(記者 胡亦心)27日,浙江省市場監管局聯合浙江省公安廳、浙江省法院、浙江省檢察院召開浙江省知識產權保護要情通報會。據介紹,今年以來,浙江省“嚴保護”“大保護”“快保護”“同保護”四位一體的知識產權保護新機制建設取得進展。
截至目前,浙江省有效發明專利總量達17.5萬件,居全國第三位;商標注冊總量達271萬件,居全國第二位;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達29.9件,居全國第四位。
打造知識產權保護新機制
據介紹,今年以來,浙江省各部門持續組織開展了“劍網”“藍劍”“亮劍”“凈網”“龍騰行動2020”等知識產權保護專項行動,嚴懲侵犯知識產權行為。
據悉,浙江省市場監管部門實現了專利行政執法全權下放至縣(市、區),在全國率先實現專利、商標、地標和商業秘密一支隊伍執法。上半年,浙江省市場監管部門立案查處各類知識產權違法案件1903件,案值2882萬元,罰沒4651萬元,移送司法機關98件。
此外,浙江各部門多方協作綜合運用行政執法、司法保護、仲裁調解、行業自律等手段,多元治理化解知識產權糾紛。如浙江省委網信辦對50余家重點網站約談,發現并刪除各類涉知識產權有關信息40余條,注銷關閉5家非法網站;浙江省文化部門檢查網絡文化企業5913家,行政處罰立案11起;浙江省各知識產權訴調、仲調中心調解知識產權糾紛1637件等。
此前,浙江省統籌布局建設了中國(浙江)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中國(寧波)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等一批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平臺,實現專利快速預審、快速確權、快速維權于一體。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浙江省5個國家級保護中心、快維中心累計受理快速預審數字經濟、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等領域高價值專利申請8824件,獲得授權5458件,大大縮短專利授權周期,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分別從18個月、2個月左右,壓縮至2個月和1周左右。
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立法、執法和監督,浙江省人大出臺《浙江省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條例》,專門就民營企業知識產權保護作出規定;審議《浙江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草案)》,就加強數字經濟知識產權保護、互聯網平臺經營者履行知識產權保護義務作出規定。
探索知識產權保護新模式
當前,電商領域糾紛數量快速上升。針對電商領域快消費特點,今年以來,浙江省市場監管部門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溯源治理,調處電商領域專利糾紛案件4.1萬件,處理專利侵權案件2991件,有效凈化了電商生態。
浙江省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浙江通過建立“一個合作機制”、重構“一個保護平臺”、制定“一項地方標準”,在三方面強化電商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據介紹,今年5月,該局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建立深層次強化電商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機制。該局還計劃組織啟動電商領域專利執法保護專項行動,實施電商平臺的專項治理。
在技術助力知識產權保護上,浙江省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推動中國電子商務領域專利執法維權協作調度(浙江)中心的平臺重新構建,從流程優化、模式再造、功能升級等方面入手,著力從源頭上遏制電子商務經營者知識產權違法行為。
浙江省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立足于規范電商領域知識產權侵權糾紛處理,創新融合行政簡易裁決與電商平臺自治,《電子商務領域知識產權侵權咨詢服務規范》現已正式立項,力爭今年年底出臺,有關電商領域應用行政裁決簡易程序處理專利侵權糾紛案件模式將會適用。
此前,浙江省在2019年11月1日起全面實施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審判。2019年,浙江省采用“三合一”方式審結知識產權刑事案件260件、行政案件29件,民刑交叉案件8組17件,民行交叉案件4組12件,有效整合審判資源,形成保護合力。
今年7月,浙江省高院聯合浙江省檢察院、浙江省公安廳出臺了《關于知識產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會議紀要》,對相同商標的判定、涉外定牌加工性質認定、侵犯商業秘密罪中損失認定等問題予以規范,統一浙江省知識產權刑事案件的執法司法標準。
浙江省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浙江省市場監管局將充分發揮浙江省知識產權聯席辦的牽頭作用,堅持“整體智治、唯實惟先”,著重在知識產權保護政策落地、精準打擊、體系優化、多元治理上下功夫,切實打造知識產權保護的“浙江樣板”,為浙江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