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7日電 據外媒報道,美國科學家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稱,有明顯跡象表明,人類已對海洋造成顯著破壞,但現在還有時間避免災難發生。和陸地相比,海洋仍有望恢復生態健康。
美國加州大學圣塔巴巴拉分校的生態學家麥考利在《科學》雜志前天刊載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我們可能即將面臨大滅絕。”
該研究報告的另一名作者、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海洋生態學家平斯基說:“我們可說是非常幸運。(海洋受到的)沖擊正在加速,但還沒有到不可逆轉的地步。”
該報告指出,對海洋健康狀況進行的科學評估存在著不確定性:與追蹤陸上物種的健康狀況相比,研究人員很難判斷蹤跡延伸萬里的水下物種的狀況。科學家觀察到的某一海洋生態系統的具體變化,可能無法反映地球的整體發展趨勢。
為取得更全面的報告,科學家采集了廣泛的數據,包括化石記錄、集裝箱的運輸記錄、捕魚量和海底采礦數據等。盡管這些數據早已存在,但這是科學家頭一次對它們進行綜合分析研究。
報告發現,已經有明顯的跡象表明,人類已對海洋造成顯著破壞。一些海洋生物因人類過度捕撈而瀕臨絕種,但更大的損害是物種棲息地的大規模消失,這種情況可能會隨著技術的進步而加速。
報告指出,全球的珊瑚礁已減少40%,部分原因是氣候變化導致海洋溫度升高。此外,有些魚類已經遷徙到較冷的水域。與此同時,碳排放正在改變海水的化學成分,讓它變得更具酸性。
報告也發現,海底采礦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目前所涵蓋的范圍達46萬平方英里。海底采礦可能會破壞獨特的生態系統,并將污染帶入深海。
科學家警告,海洋如此浩瀚,這些變化看似不會對海洋的生態系統造成沖擊,但化石記錄顯示,之前曾發生過全球災害對海洋造成破壞。
麥考利指出:“海洋物種也無法在大規模滅絕中幸免。”他強調,人類仍有時間扭轉局面,但這需要制定并執行有效的程序,來限制對海洋的開發利用。
科學家認為,限制某些海域的開采利用,可能有助于其他地區瀕危物種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