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升級”后的地道戰令敵人舉步維艱,日軍戰報中稱:“部隊在行動中經常受到來自住房的窗口、墻上、丘陵樹林中的突然射擊。偶爾發現敵人,緊追過去,卻無影無蹤。以后得知他們挖有地道,地道的入口設在倉庫、枯井、小丘的洞穴等處,地道四通八達,甚至有地下集合的場所……我軍總像是和鼴鼠作戰,曠費時日,真想舉手服輸。”在“掃蕩”中,日軍處處感到人民戰爭的威力,他們坦承:“沙河、木道溝河(均為地名)沿岸一帶地區,素有中共平原根據地模范區之稱,交通壕、地道建筑非常普遍,幾乎所有村莊都有地下設施,甚至有相距七八千米的三個村莊用地道連接起來。而且農村的老百姓抗日意識很強,形成半農半兵狀態,因此各部隊在推行‘肅正工作’(實為‘掃蕩’)時極為困難。”
1945年5月4日凌晨,正定、靈壽、行唐、新樂等地日偽軍千余人集中偷襲高平村,該村民兵早有察覺,立即將全村劃分為五個戰區。戰斗于當天拂曉打響,民兵進入戰斗崗位,剩下的男女老幼則鉆進地道。日偽軍先由東北口發動進攻,守衛在這里的民兵突然從地道鉆出來,爬上房頂制高點,用手榴彈斃傷敵人14名。待敵人進入高平村內,一發發子彈又從墻角、街邊、土堆、馬廄等隱蔽處同時射出。在“影子對手”面前,日軍火炮、機槍完全派不上用場,只能落荒而逃。據統計,1943年春至1945年5月,日軍曾多次進攻高平村,其中較大合圍進攻就有5次,但沒有一次能夠消滅高平村民兵。
清苑縣冉莊的地道戰斗爭更是抗戰期間的典范之一。冉莊的地道主體以十字街為中心,順東西南北大街走向的四條干線,和向不同方向延伸的24條支線,包括通向鄰村的三條聯村地道在內,全長約15千米。1945年6月20日,駐保定日偽軍進犯冉莊,30余名民兵先在村邊阻擊,爾后迅速轉入地道,通過了望孔觀察到一群偽軍沖到村東,企圖破壞地堡工事,當即拉響地雷,炸死偽軍數人。與此同時,村北老母廟、南口地平堡、東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紛紛從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偽軍射擊,經數小時激戰,斃傷其29人,日偽軍被迫撤退。23日,日偽軍又調集2000余人進攻冉莊,他們用迫擊炮掩護步兵沖入村內,一群偽軍剛進至東街,一名偽團長就被小廟工事里的民兵擊斃,一名偽軍去拖曳尸體,又被擊斃。當大批日偽軍進入村北布雷區時,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響11顆地雷,炸死日偽軍多人。接著,民兵又用步槍斃其10余人,日偽軍亂作一團,分頭潰逃。數十分鐘后,20余名偽軍前來收尸,民兵再次拉響地雷,炸死其5人。經13小時激戰,冉莊民兵僅以輕傷1人的代價斃傷日偽軍33人,打退了日偽軍的進攻。
民兵通過地道轉移,打擊日軍后方據點
內外配合 共同殲敵
盡管地道戰給敵人帶來巨大壓力,但畢竟是敵后抗戰的一個組成環節,其本身也有一定的被動性,八路軍曾規定:“地道戰以民兵為主,配之以區小隊或縣大隊支隊分散的班(一般10人左右)為輔助,密切結合擔負之。主力部隊數量多,不適于進行地道戰。”1944年,冀中軍區印發《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爭》《關于地道戰術問題》《加強地道管理問題》等指示,提出地道斗爭必須和村落麻雀戰、地雷戰、伏擊戰、外圍的反包圍戰等結合才能真正開展。
1945年6、7月間的欒城縣南高村之戰中,我民兵和區小隊、縣大隊內外配合,綜合運用地雷戰、麻雀戰、伏擊戰等多種戰法,五戰五捷,成功打退敵人的進攻。7月16日,欒城偽軍前來攻打南高村。我區小隊和民兵發揮麻雀戰特點,從窗戶里、槍眼里、高房上一齊向敵人開火,直打得敵人暈頭轉向,驚慌失措,撤回欒城。7月19日和23日,偽軍兩次前來報復。結果每次攻入村內后,不但遭到區小隊和民兵機動、靈活的襲擊,還處處碰到民兵布設下的地雷,每次都會傷亡二三十人,只得敗退回欒城。而28日的最后一次交鋒中,日軍也和偽軍一起前來,結果一樣碰得頭破血流,他們還遭到縣大隊與八路軍主力部隊的內外夾擊,狼狽敗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