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價
當美國時任總統布什2003年5月1日在航母“亞伯拉罕·林肯”號上宣布伊拉克主要戰事結束時,伊拉克戰爭其實才剛剛開始。據美聯社統計,截止美軍2011年12月15日正式從伊拉克撤軍,戰爭共造成近4500名美軍官兵死亡,超過10萬伊拉克人喪生。
除了沉重的生命代價,金錢代價也十分高昂。據美聯社報道,過去10年里,美國斥資600億美元用于伊拉克戰后重建,平均每天花費超過1500萬美元。而另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計算,10年來的總開支——包括軍費、使館開支和重建及援助等,已達7670億美元之巨。美國人自己都承認,美國在伊拉克花錢太多,回報太少。
重建
對于很多伊拉克人來說,現在的收入雖然比戰前有所增加,但由于物價飛漲、失業率居高不下、電力短缺、基礎設施老化以及政府部門效率低下,加上暴力襲擊風險陡增,伊拉克人民的生活仍很艱難。32歲的阿里對記者說:“在過去10年,各種流血事件和混亂局勢讓伊拉克人受夠了,美國人當初承諾的美好生活現在看來只是海市蜃樓。”
近來,伊拉克什葉派和遜尼派兩大政治陣營矛盾不斷。在安巴爾、薩拉赫丁和尼尼微等遜尼派聚居省份,反政府示威活動已持續兩個多月。抗議者指責什葉派主導的政府壓制遜尼派族群,來自遜尼派政治陣營“伊拉克名單”的內閣部長多次抵制出席內閣會議,財政部長和農業部長相繼辭職。
與此同時,近期伊拉克各地暴力襲擊事件頻發,安全形勢相當嚴峻。據美國“伊拉克死亡人數統計”網站公布的數據,伊拉克戰爭迄今已導致12萬多名平民喪生,僅在今年3月上半月,就有170名伊拉克平民在暴力襲擊中死亡。本月4日,一個護送敘利亞士兵回國的伊拉克軍方車隊遇襲,造成48名敘利亞士兵和9名伊拉克士兵喪生。這表明敘利亞戰亂也有蔓延至伊拉克境內的苗頭。
融合
伊戰結束后,原先當政的遜尼派遭邊緣化。美國2011年年底撤軍后,伊拉克深陷政治危機,教派矛盾凸顯。
聯合國駐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特使馬丁·科布勒本月14日接受美聯社記者采訪時說,他發現部分伊拉克年輕人近期參與一系列實地考察旅行,地點是其他教派的清真寺或神廟,展現出好奇心以及想要了解對方的意愿。
“他們問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科布勒說,“甚至有一次,他們打斷族長的講話,稱不想聽教派立場。他們要求‘想聽聽有關就業、未來的事情,而不是宗派主義’。”
科布勒認為:“有包容心的年輕人明天會成為有包容心的成年人……民眾團結一心對國家而言至關重要。”
伊拉克戰爭大事記
2003年:
3月20日,美軍空襲巴格達,戰爭打響。
4月9日,美軍進入巴格達,薩達姆政權倒臺。
5月1日,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在“林肯”號航母上宣布,伊戰主要作戰行動結束。
9月3日,伊拉克臨時管理委員會選出的伊新政府成員在巴格達宣誓就職。
12月13日,美軍在提克里特抓獲薩達姆。
2004年:
4月18日,美國宣布調查阿布格里卜監獄虐待囚犯事件。
6月28日,多國部隊向伊拉克臨時政府移交主權。
2005年:
10月15日,伊拉克全民公決通過新憲法。
2006年:
5月20日,伊拉克總理努里·馬利基組建薩達姆下臺以來首屆常任政府。
12月30日,薩達姆被處以絞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