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S400導彈部隊訓練秘照曝光】
俄羅斯軍工綜合體網2014年10月6日消息,在2014年過去的時間里,在歐盟與美國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并已威脅到1991年以來建立的經濟關系的背景下,俄中關系得到了發展。俄羅斯與中國簽訂了建設“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和每年出口38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合同(為期30年),總額約4000億美元。而且兩國可能會很快簽訂軍事技術合作領域最重要的合同——向中國出口S-400防空導彈系統和蘇-35S戰斗機。
同時,一種十分普遍的觀點認為,向中國出口的任何技術裝備都將很快被仿制,這將對俄羅斯未來的安全構成威脅,并會對俄羅斯軍火制造商造成打擊,因為中國的仿制品在國際市場上明顯更加便宜。
乍一看,形勢可能確實是這樣,特別是考慮到中國軍事技術裝備確實大部分是蘇聯和美國裝備的仿制品。但象S-400防空導彈系統和蘇-35S戰斗機這樣極為復雜的制品真地能在可接受的期限內被仿制出來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回顧一下中俄軍事技術合作的歷史。
中俄之間規模最大的軍事合同之一是S-300防空導彈系統出口合同。S-300從1993年開始交貨,至今中國至少已經擁有24個S-300防空導彈營(包括PMU、PMU1、PMU2型),而中國消息人士說已經多達40個營:32套S-300PMU發射裝置,64套S-300PMU1發射裝置,64套S-300PMU2發射裝置。為了了解這個大規模防空系統具有何種能力,需要看一下其戰術技術性能,讓我們以最先進的型號S-300PMU2為例:其對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為300公里,對飛機的最大攔截距離為200公里,對彈道導彈的最大攔截距離為40公里。一個營(6-12具發射裝置)可同時跟蹤多達100個目標,同時攔截其中36個目標。
應該指出,中國確實曾經并正在努力仿制S-300防空導彈系統,甚至在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研制了“國產”“紅旗-9”防空導彈系統。“紅旗-9”外形與S-300相似,對外宣布的性能比S-300PMU2稍差,有的性能相當接近——最大攔截距離為200公里,但只能同時攔截6個目標,最大的不足是最小攔截高度為500米,而S-300PMU2是10米。但是即使這些性能也十分令人懷疑——如果這些性能屬實,那么應該有許多國家購買這么便宜的“紅旗-9”。目前該系統在軍火市場上取得的唯一局部勝利是在土耳其遠程防空導彈系統招標中戰勝了美國、俄羅斯和歐洲的防空導彈系統。但是招標久拖不決令人懷疑土耳其是企圖以此手段迫使美國降低“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的價格。
還需要指出的是,自1993年以來已經過去了21年,在此期間,S-300已經過時,而俄方用1990年代賣S-300所掙的錢研發了現代化的S-400系統。況且在當時沒有國家訂貨的情況下,當時的交易挽救了“金剛石-安泰”公司免于破產。所以可以有信心地說,交易是成功的——該系統直到20年之后即第一批全部交貨之后才被仿制出來(而且有很多不足),而那時它已經過時,俄羅斯出現了更先進的型號。讓我們再看第二個例子——蘇-27/蘇-30戰斗機。這種在當時十分先進的戰斗機從1991年開始交付,首批24架從中國換回了食品和輕工業產品。1996年簽訂了出口200架蘇-27的合同,飛機應在中國進行組裝。在交付大約100架之后,中國停止采購,因為中國人認為,俄羅斯所提供的型別已經不能令他們滿意(還有可能,中國人認為他們能夠自己生產)。中國人在蘇-27SK的基礎上研制了自己的殲-11B,后者配備了中國的電子設備。中國人最初計劃為殲-11B配備國產WS-10A“太行”發動機,但該型發動機至今未準備就緒,而且與俄羅斯的AL-31F相比,其可靠性很低,壽命很短。結果中國國產殲-11B裝備了俄羅斯提供的動力裝置。
此外,中國從2000年到2004年從俄羅斯進口了73架蘇-39MKK和24架蘇-30MK2戰斗機,它們是蘇-27的雙座型,具有更強的對地攻擊能力。中國還研制了自己的殲-16戰斗機,該機型存在與殲-11B一樣的問題。同時,這兩種機型均未大批量生產,中國殲擊航空兵的主力由俄羅斯飛機及其改型構成。
可以發現,戰斗機的仿制情況比防空導彈系統更差:已經過去了23年,中國還沒有合適的航空發動機。
再讓我們回到S-400和蘇-35S的話題上來。
S-400防空導彈系統目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防空導彈系統。目前其最大射程為250公里,但很快將裝備射程達400公里、射高為185公里的40N5E型導彈。該系統具有很強的反導防御能力。目前俄羅斯正在為本國軍隊加緊裝備該系統,對外出口不會早于2016年。
基于S-300的出口經驗,可以得出結論:中國仿制更加復雜的S-400至少需要同樣長的時間——20年。而在此期間俄羅斯將早已裝備能在近太空攔截導彈的更先進的S-500系統(今年已經成功進行反導試驗)。
第4++代戰斗機蘇-35S也是這樣。如果說中國人在電子設備和機體方面進展順利,那么發動機問題仍然十分棘手。而要知道,仿制具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全向推力矢量偏轉系統的AL-41F1S發動機可能是一項根本無法勝任的任務。況且,在中國軍方仿制第4++代戰斗機過時技術的同時,俄軍將在幾年之后開始裝備第5代戰斗機——蘇霍伊設計局正在研制的前線航空兵未來航空綜合系統。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掌握現代化技術無法一蹴而就,需要多年的攻關;
二、仿制產品總是落后的;
三、仿制產品通常比原創產品差;
因此,對未來的合同擔心是沒有根據的。如果中國確實想在軍火市場上成為美國和俄羅斯的對手,那么它應開始發展自己的項目,就象當年蘇聯那樣,在戰后利用美國和德國在航空和火箭制造領域的技術來推動自己軍事工業的發展。向中國出口裝備,這只是俄羅斯為研發新裝備而籌集資金的一種好辦法。(知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