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伊拉克戰爭老兵克里斯蒂安·埃利斯從戰場回來之后,備受戰爭創傷困擾,4次自殺,發現只有忘我地演唱歌劇,才能使內心獲得撫慰。
與埃利斯經歷相關的歌劇《費盧杰》7月2日正式公開演出。據信這是首部描述伊拉克戰爭的歌劇,它將讓觀眾真實體驗戰爭的殘酷。
傷難平
美聯社2日一篇文章講述了埃利斯與歌劇《費盧杰》的故事。
埃利斯現年29歲,伊拉克戰爭占據他20多歲青春的大部分時光。2004年,他是首批在伊拉克戰略重鎮費盧杰作戰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這是被認為是伊戰最血腥的時期。
在伊拉克,他目睹過親密戰友被炸飛,自己因背部遭路邊炸彈炸傷而被送回國。回國后,他在胸前和手臂上刺上數十個鋸齒狀閃電圖案的文身,紀念自己在戰爭中失去的33名戰友。
離開海軍陸戰隊,埃利斯艱難尋找工作或建立人際關系。他在加利福尼亞州圣迭戈曾因襲擊被捕,時而無家可歸,房東去年發現他在租住的公寓內不省人事。這是他第四次試圖自殺,吞食了大量安眠藥。
此后,埃利斯搬到丹佛市,重新開始生活。他與幾名伊戰老兵給一家酒吧當保安度日。他說,自己經常感到焦慮不安。
唱療傷
一些老兵通過電影、書籍、音樂演奏、說唱等各種形式的藝術活動,宣泄痛苦、撫慰自己所受的創傷。
參加伊戰前,埃利斯是一名受過訓練的古典音樂歌手。從戰場返回后,他發現,打掃房間時唱歌,能讓他尋回些許平靜。
“當我唱歌的時候,我真的忘記恐懼,忘記負罪感、遺憾、痛苦、背叛和掙扎,”埃利斯說,“許多次,我一直唱到唱不動,因為我太投入了。”
在一所專為患上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老兵設置的療養所,埃利斯遇到慈善家查爾斯·安嫩伯格。
安嫩伯格為埃利斯以歌劇療傷的事情受到觸動。安嫩伯格基金會下屬慈善媒體機構“探索”設立一個項目,創作描述伊拉克戰爭的室內歌劇《費盧杰》。埃利斯提供自己的真實經歷,幫助劇作家創作劇本。
創歌劇
在加拿大的溫哥華城市歌劇團以及一名劇作家、一名作曲家、9名演員和11名樂隊成員的幫助下,歌劇《費盧杰》進入創作和排演。
創作歌劇并非一帆風順,埃利斯告訴一些戰友,一家歌劇團正在撰寫關于費盧杰的劇本,有些戰友就不再和他說話。埃利斯說,盡管保證為他們保守秘密,這些人仍擔心會泄漏一些事情。
《費盧杰》中多位人物的名字取材自埃利斯的戰友,包括一名因頭部中彈在他面前死去的最好朋友。排練過程中,他幾次因為聽到遇難戰友的名字承受不住,被迫離開排練場地。
歌劇創作過程中,埃利斯沒有在溫哥華的排練場演唱,但他多次前往溫哥華,確保歌劇能夠展現美軍陸戰隊員的原貌。
埃利斯最痛苦的回憶之一是關于一名伊拉克少年。這名男孩叫維薩姆,總是滿臉笑容,他經常向美軍士兵兜售走私光盤。雖然語言不通,維薩姆通過手勢和埃利斯溝通,倆人成為朋友,他在埃利斯的手上寫下自己的名字,但埃利斯總也念不對。從某天起,這個男孩消失了,埃利斯得知,維薩姆被反美武裝人員當做通敵間諜殺死。
這段經歷之后,埃利斯對中東血統人產生仇視心理。創作劇本之初,埃利斯對與紐約女劇作家希瑟·拉福合作有些勉強,因為拉福有伊拉克親人。但在合作過程中,倆人成為朋友。埃利斯說,拉福的視角令劇本平衡。整部劇共有9個人物,其中包括3名伊拉克人和6名美國人。
作曲家托賓·斯托克斯特地為歌劇的樂曲中融入伊拉克傳統音樂因素,用于展現雙方均受到痛苦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