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近日,中宣部、教育部評選出10名2021年“最美高校輔導員”。
弘揚優良傳統,堅定理想信念
“在大西北的馬蘭基地,先輩們默默奉獻了自己的青春。我愿用一生去追隨他們,把所學獻給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翻閱畢業生的感言,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項淑芳欣慰地說:“我們學院畢業生參軍入伍人數、到西部選調人數連續10年在學校名列前茅。”
如何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踐行初心使命?項淑芳創建了浙江大學“馬蘭工作室”,成立馬蘭精神宣講團、馬蘭學生講習所、馬蘭劇組,講述浙大師生在馬蘭基地建功立業的先進事跡,引導學生畢業后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工作。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許多高校輔導員引導學生在學習黨史中堅定理想信念,賡續黨的紅色血脈,弘揚黨的優良傳統。
遼寧大學化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劉巍發起紅色家書接力講述活動,106名高校輔導員接力講述黨史故事,吸引500個高校班級參與互動,20萬人次大學生在線學習。
鄭州大學哲學學院輔導員胡波組織全院學生開展“致敬先輩同齡人,信仰力量我來傳”系列宣講,成立青年百人團,帶領100名學生講述優秀共產黨員的事跡。同學們感慨:“跨越時空的青春對話,讓黨史學習教育更有獲得感、體驗感,也激發了我們心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善用“大思政課”,激揚青春夢想
“輔導員的課堂不僅在三尺講臺,還在宿舍、在操場、在活動現場。”安徽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輔導員趙穎虹通過“相約早餐計劃”等將思政工作融入生活點滴。
“我希望每名學生都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這是趙穎虹的愿望,也是廣大輔導員的期盼。他們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
河北北方學院農林科技學院輔導員劉巖設計了“卓越農林人才引育計劃”,邀請科學家、企業家入校宣講,帶領學生深入田間地頭科技支農。10年來,他擔任過31個班的輔導員,培養了1023名畢業生,其中87%的學生一直從事農業相關工作。
在網絡陣地上,高校輔導員自覺弘揚主旋律,積極傳遞正能量。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輔導員劉國權通過原創歌曲、微電影,走進學生心田;長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學工辦副主任兼團委書記齊勛運營10個新媒體平臺,推送醫學常識與專業知識等,深受同學們喜愛。
用心關愛學生,守護健康成長
“教育的本質就是愛”,這是許多高校輔導員不變的信念。他們對學生傾情奉獻、用心關愛,守護學生健康成長。
南華大學核科學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馬軍在一次查宿舍時,聽到有學生提到班上有名同學暑假里變得又瘦又黑。馬軍留了心,了解該同學家庭情況后,幫助他申請了國家助學金和國家助學貸款,還每月借給他500元生活費。后來,這名學生獲得了國家獎學金,并順利考上研究生。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與光電技術學院輔導員張海玉成立了“心理解憂雜貨鋪”,回復所有來信,并堅持每個工作日撰寫一篇網絡工作日志,累計已有52萬字。
山東大學臨床醫學院團委書記薛冰帶班的高年級臨床醫學生分散在12家教學醫院。她堅持每周到醫院走一遍,和每名學生見一面,每年奔波近萬里,還協調改造淋浴間、開設自習角,為學生解決“急難愁盼”的問題。為什么這么拼?薛冰說,學生就是她堅定前行的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07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