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阿列克謝耶維奇完成了她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這部她耗時五年寫成的作品,先是在一本文學期刊上發表,隨后取得巨大成功。這本書奠定了她獨特的寫作風格——以紀實文學為主,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進行“口述式”寫作。迄今為止她已出版的著作有《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最后一個證人》、《鋅皮娃娃兵》、《死亡的召喚》、《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等。題材大多關注并記錄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等人類歷史上重大的事件。
因為堅持獨立報道和批判風格,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獨立新聞活動曾受到政府限制,甚至一度被法庭審判。2000年,她受到國際避難城市聯盟的協助遷居巴黎,2011年回明斯克居住。
中譯本
十幾年前已經出版
作為這三年來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前列的“陪跑常客”,這位白俄羅斯女記者的得獎,或許會引起國內讀者的關注熱潮,但實際上她的書早在十幾年前已經有了中文譯本,只是一直都反響平平。1985年,《戰爭的非女性面孔》成為她的第一部在中國出版的圖書;1999年,翻譯家高莽(筆名烏蘭汗)和田大畏翻譯了她當時的兩本最重要的紀實文學作品《鋅皮娃娃兵》和《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兩本書在中國合為一本,收入《新俄羅斯文學叢書》。國內曾在2012年引進《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我不知道該說什么,關于死亡還是愛情》和《鋅皮娃娃兵》三本書。而她獲得德國書業和平獎的《二手時代》將于近期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而由磨鐵圖書策劃引進的“二戰”親歷者口述回憶錄《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我還是想你,媽媽》也即將上市。
雖然華文世界的讀者對她可能還不那么熟悉,但她的作品已在全世界被翻譯成35種文字,而且在世界文壇屢獲大獎,包括了瑞典筆會獎(1996)、德國萊比錫圖書獎(1998)、法國“世界見證人”獎(1999)、美國國家書評人獎(2005)、德國書業和平獎(201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