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阿列克謝耶維奇獲獎消息傳來,高莽展示他翻譯的《鋅皮娃娃兵》,扉頁上的作家漫畫像出自高莽之手。新京報記者 李昶偉 攝
阿列克謝耶維奇
從北京時間2015年10月8日晚上七點鐘諾貝爾文學獎公布那一刻開始,俄語翻譯家、八十九歲高齡的高莽家里的電話就持續處于占線狀態。高莽最近身體不好,人消瘦了很多,但從七點鐘到記者到他家的八點鐘,電話一直沒有停。今年摘得諾獎的這位白俄羅斯作家盡管近年一直是諾獎的熱門人選,但真要論熟悉她作品的人,卻并不容易找到。高莽是早期翻譯阿列克謝耶維奇的譯者之一,大概也是見過、親身接觸過她的少數中國人。盡管疲憊,高莽說得知這個消息還是很高興,“她這條路子,和別人不太一樣。我覺得應該得。”
年紀大了,很多陳年往事已經記不起來。但高莽還記得見到阿列克謝耶維奇是八十年代末,在一個訪華的蘇聯代表團中。高莽說,那時候阿列克謝耶維奇還很年輕,看起來只有三十多歲,是當時來的代表團中最年輕的一個,剛出了沒幾本書。
“我記得她特別樸實,話也不多,說自己寫作是跟誰學習的,說自己沒參加戰爭,寫那些戰爭是怎么做采訪的,很真實。后來我和她通過幾次信,就是聊聊家常,說說她新寫了什么東西。信已經找不到了,但我還記得是從歐洲某個城市寄過來的,信上還有她住的房子,在一個山頭上。”
1979年12月,蘇軍入侵阿富汗,1989年2月戈爾巴喬夫命令從阿富汗撤軍,這場戰爭打了10年,比衛國戰爭長一倍。高莽見到阿列克謝耶維奇的那個冬天,并不知道她即將要寫一部關于這場蘇聯境外戰爭的作品,也沒想到自己會翻譯這一本《鋅皮娃娃兵》。